3月2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携手国家林业局保护司和中国科学研究院生态中心,将《IUCN自然保护地分类管理指南》及《IUCN自然保护地治理指南》中文版引入中国,希望借力国际经验,促进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进一步发展和国家公园的建设。
自然保护地体系是最重要的绿色基础设施,也是世界公认的最有效的自然保护手段之一。在保护濒危物种、栖息地和生态系统的同时,自然保护地还支撑着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经济活动,因此得到了国际社会和世界各国的普遍支持和高度重视。根据世界自然保护监测中心的数据,目前全球已经成立超过20万个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地,覆盖了超过15%的内陆及超过3%的海洋。
自1956年中国第一批自然保护区建立以来,经过60年的发展,中国的自然保护地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截至目前,中国已经建成8000多个不同类型的自然保护地,包括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风景名胜区等。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在自然保护地治理、管理和立法等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IUCN发布的一系列自然保护地指南,作为国际通行标准已经被联合国、许多国家及环保组织采纳。《IUCN自然保护地管理分类应用指南》的相关工作始于1962年。在数十年的研究分析基础上,指南全面总结了全球自然保护地的发展历史、命名和特点,将自然保护地划分为包括“国家公园”在内的六大类,并系统地阐述了每个类型的显著特征、主要目标和管理特点及要求等。
在过去几十年里,全球自然保护地数量明显增长。除了由政府管理的自然保护地外,还出现了很多由个人、社区、生态旅游机构、公益组织和商业企业等成立与管理的自然保护地。同时,许多政府管理的自然保护地,也逐步允许其他利益相关方参与其管理及决策。《IUCN自然保护地治理指南》就是IUCN在自然保护地管理分类指南的基础上,对全球自然保护地治理模式的研究和梳理。
十八大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而十三五规划则把坚持绿色发展、着力改善生态环境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中国的自然保护地在确保生态红线、建立生态屏障等方面,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国家林业局一直都十分重视自然保护地的管理,此次支持IUCN自然保护地指南的中文翻译出版,也是为了更好地将国际方法与指标引进中国。”国家林业局保护司副司长孟沙先生说,“2016年是中国自然保护区建设60周年,这两个指南中文版的出版,更具有特殊的意义,希望中国的自然保护地工作能够与国际接轨,进一步提升现有的管理水平。我相信,IUCN自然保护地指南对中国国家公园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当今世界正面临包括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空气、水和粮食安全等挑战,各界也更加意识到自然保护地对人类的价值与意义。IUCN驻华代表朱春全博士期望这套指南能够对中国起到良好的借鉴作用。“IUCN一直致力于自然保护地的管理、分类等工作,经过数十年的沉淀与积累,形成了一套完整、科学的指南体系,并得到了国际上的广泛认可。”朱春全博士说,“非常感谢国家林业局保护司与中科院生态中心,对本次翻译出版的支持,我们愿意与各方进一步合作,共同推动国家公园体制建设,促进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进一步完善。”
在发布《IUCN自然保护地管理分类应用指南》和《IUCN自然保护地治理指南》中文版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还将与国家林业局、中国科学院等合作,引入更多的国际指南、标准及经验,与相关部门、自然保护地管理机构、环保组织、社区和企业合作,筑牢中国的生态屏障,确保小康社会的绿色明天。
此活动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国家林业局保护司及中科院生态中心共同主办。来自各政府相关部门、科研院所、环保组织和自然保护地管理机构的代表参与了发布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