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这是继十八大之后,理论创新从“三个自信”向“四个自信”的飞跃。
习近平在讲话中揭示了坚持三个自信的原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是立于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
三个自信涵盖了道路、理论、制度方面内容,在此基础上,习近平为什么要强调文化自信?请看——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深刻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中华民族有足够的实力实现文化自信。泱泱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化,政治、军事、哲学、经济、史学、自然科学、文学、艺术等诸多领域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戏剧姹紫嫣红,昆曲、豫剧、湘剧、京剧、皮影戏、越剧、川剧、黄梅戏、京戏脸谱、昆曲 、地方戏等遍布各地,独具特色。中国建筑别具一格,长城、牌坊、园林、寺院、钟、塔、庙宇、亭台楼阁、井、石狮、民宅、秦砖汉瓦、兵马俑等惊艳了世界;广袤的土地孕育出不同的地域文化,中土文化、江南文化、江南水乡、塞北岭南、大漠风情、蒙古草原、天涯海角、中原文化等令人目不暇接……
因此,继承和发展是我们的使命,培养文化自信,要深刻了解我国特有的文化,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
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习近平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上指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中华民族有厚重的历史坚守文化自信。回顾中华民族的昨天,“雄关漫道真如铁”。直面中华民族的今天,“人间正道是沧桑”。展望中华民族的明天,“长风破浪会有时”。“中国号”巨轮扬帆起航,一路上会遇到大风大浪,作为“中国号”巨轮的总舵手,唯有增强自信,增强定力,才能保证巨轮平稳航行。自信的根基在于五千年的灿烂文化。有了文化自信,才能更好地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才能更好地甄别、借鉴、吸收外来文化,才能更好地融会贯通,愈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因此,要善于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增强文化自信,使之成为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本质
2015年11月3日,习近平在第二届“读懂中国”国际会议期间会见外方代表时强调:“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回答了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走向何方的疑问。
习近平动情地说:“中国到了今天,我无时无刻不提醒自己,要有这样一种历史感。伫立在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有一组浮雕,表现的是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国革命胜利的全景图。我们一方面缅怀先烈,一方面沿着先烈的足迹向前走。我们提出了中国梦,它的最大公约数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我们从饱受三座大山压迫的昨天走来,披荆斩棘、众志成城,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明天。
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文化自信。正因为对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无比自信,我们才能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中国号”巨轮必将在自信中扬帆起航,驶向光明。(朱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