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维吾尔族传统民族刺绣之花绽放新光彩

作者:李虹睿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7-02-02 09:53:02

新春走基层——维吾尔族传统民族刺绣之花绽放新光彩

图为维吾尔族传统刺绣作品。

“我嘛,是哈密唯一的男绣郎”。44岁的卡地尔·热合曼用略带维语口音的汉语告诉中国日报网的记者。卡地尔的名字在维吾尔语中的意思是“能干”。

大年初五早上,在家家户户放鞭炮迎财神的日子,卡地尔开着一辆小货车带着记者和另外两名维吾尔族绣娘,34岁的热娜古丽·素批和28岁的阿依古丽·依次堪丹在新疆哈密地区文化馆的刺绣工作站接受了采访。

他们是哈密四千余名从事维吾尔族传统刺绣的三位代表。

一只独秀:唯一的男绣郎

新春走基层——维吾尔族传统民族刺绣之花绽放新光彩

图为卡地尔·热合曼。(摄影 李虹睿)

“我们本来嘛,都是农民。在政府的帮助下,开始把我们维吾尔族的传统刺绣保护和发展起来了。”卡地尔说。

“我们维吾尔族的传统是女人做刺绣,男人不做。”

但作为哈密传统工艺工作站的唯一一名男绣郎,卡地尔对记者讲起了他学习刺绣的原因。

新春走基层——维吾尔族传统民族刺绣之花绽放新光彩

图为维吾尔族传统刺绣作品。

卡地尔家里做刺绣的是他的姐姐和妈妈。小时候,他爱画画,是他画出花的样子,然后姐姐负责绣。后来他的姐姐去世了,逢年过节绣帽子的人只有他妈妈。有一次,他看妈妈绣着绣着哭了起来,因为想起了他的姐姐,卡地尔便主动要求帮妈妈绣。这便开始他的学习刺绣历程。

卡地尔现在有两个孩子,老大已经18岁。专门从事绣郎工作以后,他的月收入提高到4000多元,再加上刺绣培训的补助,卡地尔的这份刺绣工作为家里经济条件的改善起了很大的作用。

妙手生花:心灵手巧的女老板

新春走基层——维吾尔族传统民族刺绣之花绽放新光彩

图为热娜古丽·素批。(摄影 李虹睿)

在接受采访的绣娘中,带着金色头巾的热娜古丽·素批一直很腼腆得笑着。她从小跟着她的妈妈学刺绣,高中毕业以后就开始从事维吾尔族的传统刺绣,到现在已经有15年的时间了。

35岁的热娜古丽已经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丈夫是一名司机。每天她需要做饭,做家务,照顾孩子和家人。白天她在工作坊去做刺绣,晚上回家还要继续完成没有做完的刺绣。有的刺绣需要她一周完成,有的则需要一个月。工作忙的时候,她每天只能睡四个小时。

新春走基层——维吾尔族传统民族刺绣之花绽放新光彩

图为维吾尔族传统刺绣作品。

当记者问到她这样的生活累不累,丈夫是不是支持她的刺绣工作时,热娜古丽说:“不累,很开心。刺绣的时候,什么都忘了。(我的)丈夫也很支持。”

热娜古丽告诉记者,家里的大孩子是女儿,小孩子是儿子,女儿不太爱刺绣,儿子却很喜欢,经常可以一个人坐在那里安安静静绣花,非常专注。

“儿子比较像妈妈吧。”热娜古丽笑着说道。

新春走基层——维吾尔族传统民族刺绣之花绽放新光彩

图为维吾尔族传统刺绣作品。

现在,热娜古丽已经开了自己的刺绣作坊。她的作坊有5名全职绣娘,还有200多名18岁到60岁不等在家做刺绣的兼职绣娘。热娜古丽会亲自对这些绣娘进行培训,然后再让她们开始专门的刺绣工作。

记者问到热娜古丽现在月收入大概有多少时,她和丈夫谁的收入更高一些,她腼腆得说道:“近一万元吧。我们(两人)收入差不多”。

国家文化部2016年针对绣娘骨干组织的培训,热娜古丽也参加了,她去了广州,了解苏绣湘绣等中国其它传统刺绣工艺。

新春走基层——维吾尔族传统民族刺绣之花绽放新光彩

图为维吾尔族传统刺绣作品。

“我最喜欢绣花,各种花,牡丹花呀,荷花……”热娜古丽告诉记者,她的名字在维语中的意思就是“美丽的花”。

2016年3月,在国家文化部副部长项兆伦和相关设计师团队赴新疆哈密考察维族尔族传统刺绣时,热娜古丽的作品引起了设计师们的关注。热娜古丽与设计师们的第一次合作,是在她妈妈刺绣的一件拥有50年历史的一个花朵图样上的进一步的改良和创造。

“设计师梦”:幼儿园老师转行绣娘

新春走基层——维吾尔族传统民族刺绣之花绽放新光彩

图为维吾尔族传统刺绣作品。

“我做了两年的幼儿园老师,才开始做绣娘的。”28岁的阿依古丽·依次堪丹告诉记者。

阿依古丽是在一位绣娘的介绍和推荐下开始转行到刺绣工作的。虽然正式从事刺绣行业的时间并没有多长,但她也是从小在家跟着妈妈耳濡目染学会了刺绣。

作为绣娘队伍中较为年轻的一位,阿依古丽的想法也更加的多样和活泼。她告诉记者,她喜欢刺绣,但她更想做一个设计师,做衣服,把维吾尔族的传统刺绣和服装设计结合起来。

她参加了四次国家文化部2016年组织的绣娘培训,其中两次去了杭州,两次去了广州,了解和学习了很多刺绣的知识和技法。

新春走基层——维吾尔族传统民族刺绣之花绽放新光彩

图为维吾尔族传统刺绣作品。

今年四月,她还准备参加在北京的培训。阿依古丽告诉记者,希望培训能多一些,能学更多东西,给她们的刺绣工作更多灵感。

因为阿依古丽刚刚从事绣娘工作,目前月收入是2000多元左右,还有每次培训也会发给她一些相应的补助,随着工作时间的增加,收入也会继续增长。

当记者问到现在这个年岁,家里有没有催促她结婚时,阿依古丽笑着答道:“没有。我还有两个哥哥,他们结婚了,再到我。”

想象之美:维吾尔族传统刺绣

新春走基层——维吾尔族传统民族刺绣之花绽放新光彩

图为维吾尔族传统刺绣图纸。

采访时,三位绣娘绣郎向记者展示了他们的作品,或是配色富丽的大朵牡丹花,或是精致可爱的小花小鸟。

“我们维吾尔族的传统刺绣,配色嘛,比较亮。我们用的丝线,比苏绣的线,也要粗。”热娜古丽介绍道。

她向记者展示了一包她们经常用的丝线,质地柔软,色彩明艳。

“我妈妈年轻的时候做刺绣,都是自己养蚕,自己做(丝线),染色,自己刺绣。现在嘛,(妈妈)老了,也不养蚕了。”热娜古丽说。

新春走基层——维吾尔族传统民族刺绣之花绽放新光彩

图中三人从左到右依次是热娜古丽、卡地尔、阿依古丽。(摄影 李虹睿)

记者进一步了解到,目前绣娘所用的丝线都是机器制作的,质地比手工制作的丝线质地更加精细,颜色也更加靓丽。制作出来的绣品也更富于立体感。

在图案设计上,维吾尔族的刺绣相对于苏绣湘绣,比较大胆,富于想象力。增加了许多绣娘的理解,从而使作品拥有了更多的个人对自然之美的理解和创造。

热娜古丽解释道:“比如绣花,苏绣里牡丹花就是牡丹花,一个树枝上只会有牡丹花,我们(维吾尔族的刺绣),一根树枝上,可能有各种各样的花。”

卡地尔告诉记者,早以前信息还不发达的时候,维吾尔族绣荷花,就融合了很多绣娘对荷花的想象。因为新疆气候干燥,并不是能经常看到荷花的地方,所以对荷花的刺绣,加入了很多想象中的美。

采访临近结束时,卡地尔拿出了一块绒布,上面绣着一个黄色的五角星,五角星上绣着一朵色彩艳丽的牡丹花。

“我们打算绣五十六个五角星,一个人(绣)一个,然后送给政府,感谢政府的帮助和关心。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卡地尔笑哈哈得说道。

传统技艺的新光彩

1978年,考古工作者在哈密五堡一处距今3200年前的青铜时代晚期古墓中,曾发现大量精美的毛织服饰。自汉通西域以来,哈密作为丝路重镇和战略要津就成为重要的驻兵屯田之地,也是多种文化交流的通道。

1699年,哈密回王额贝都拉专门从北京请来工匠筑造回城和回王府, 还请来数十名绣娘为当地妇女传授刺绣技艺,发展出了富于地域特色的哈密维吾尔族刺绣。

2008年6月,哈密维吾尔族刺绣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

2016年3月,国家文化部在哈密设立了首个传统工艺工作站。哈密政府与雅昌文化集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签订合作协议,以“密作”为公用品牌,建立准入标准,带领哈密刺绣产业进入了品牌经营的时代。

国家文化部、教育部已将哈密刺绣骨干成员培训纳入“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每年为哈密安排100人以上的培训名额并提供专门的经费,通过刺绣协会、合作社、和职业教育等方式扩大培训成果。

目前,哈密维吾尔族刺绣共有21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维吾尔族刺绣企业及合作社231家。

(注:采访对象均为维吾尔族,汉语不是非常流利,文中括号里的内容由记者帮助补充完整。)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