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理政新实践·江西篇】“第一书记”的好代表

作者:黎军、刘启红 来源:中国江西网
2017-03-21 08:35:23

本报记者 黎 军 刘启红

初春,走进芦溪县银河镇紫溪村,处处可见躬耕于田间的农民。一座座蔬菜大棚煞是壮观,百亩脐橙基地果苗延绵;宽阔的马路穿村而过,太阳能路灯和路面上的黄色行驶分隔线让人宛如置身城市;大道两旁屋舍井然、庭院整洁,目之所及,既净且静,祥和乡情跃然而出。

很难想象,一年前这里还是省“十三五”贫困村。

在紫溪村,记者与村干部、致富能人促膝谈心,向拆迁户、贫困户问长问短,为的是寻求一个答案:一个贫困村为什么能在短期内脱胎换骨,变得让人刮目相看?

紫溪村村民共同作答,因为村里来了“第一书记”范小敏。

真是这样吗?且看这个“第一书记”的“三板斧”。

群众信得过:责任扛肩上,扑下身子撸袖实干

向经济贫困或组织涣散的行政村下派“第一书记”,是各地推进“连心、强基、模范”三大工程,推动精准扶贫的一个重要抓手。

紫溪村是啥情况?一个字,穷。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11户315人;村集体年收入不足1万元;干群关系面和心不合。

今年35岁的范小敏是萍乡市委组织部的干部。有着10多年兵龄的他坦言,因没有农村管理经验,接到驻村任务后“接连两个晚上没睡好觉”。

不仅是范小敏自己没底,当时来接范小敏的村支书高益福也是满腹怀疑,“自己在村里辛辛苦苦干了二十几年,村里一直起色不大,‘第一书记’来了就能管用?”而听闻范小敏来了的村民则直接否定,“什么‘第一书记’,还不是来挂个名,能搞出什么名堂。”

范小敏心里早有准备:老百姓不信自己,不怪。那我就做好给大家看!

不久,村民李增财感到十分诧异:新来的“第一书记”似乎双脚装了“发条”,一来就蹬着个自行车走不停,33个村民小组竟然跑了个遍!一个月时间,外地人范小敏成了紫溪村的“活地图”。

“不简单!”“像是个做实事的人!”群众夸赞他的声音多了起来,对这个在村里吃饭还掏伙食费、裤脚下半截经常沾满泥土的“第一书记”越来越满意。范小敏走家入户自然是有的放矢,“只有深入群众,才能了解群众的所需、所想、所急。只有掌握村情,找到穷根,才能规划发展,对症下药。”他在已经记了20多万字的工作日志中这样写道。

山沙塘商店店主黄彩云看着店门口的村道从泥沙路变成了水泥路,这项让全体村民“雨露均沾”的民心工程是范小敏带来的“见面礼”之一,黄彩云为此对范小敏颇生好感。但真正让她印象深刻的还得数禁赌这事。原来,驻村后,范小敏发现许多村民经常聚在一起打麻将,一些贫困户也参与其中。他当即与村干部议定,全村禁赌,尽快发展产业让大伙有事可干!禁赌之前,黄彩云在店里摆了张麻将桌,每天能收到五六十元的盘租钱,之后,牌桌就改当饭桌用了。“村里几个基地的活多了,大家忙都忙不过来。”黄彩云说,她丈夫和儿子各种了30亩猕猴桃,期待着更好的收成。

真情换来百姓心。去年年底的危房拆迁工作中,对排查的90多栋危旧房,范小敏带领村干部3天就拆除78栋,维修16栋。虽然拆迁补偿最高才10元一平方米,但大家全力配合、支持,有的农户甚至分文不要。

去年8月,范小敏已到派驻期限,然而村民代表联名给上级考评组“说情”,强烈要求他留任。尊重群众意愿,组织上做出了范小敏再任一年的决定。

车头带得快:抓住牛鼻子,党建引领务求实效

2月14日下午3时,当记者见到范小敏时,他正在参加村“两委”会议,讨论并安排近期要完成的8件事项。会议从中午12时30分开起,议题逐条议逐条定。村委会主任王加胜感慨地说:“范书记来了以后,村‘两委’的会议更多了、内容更实了,决策也更民主了。干部们现在连双休日都顾不上,铆足了劲地想干事、干成事。”

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

针对党员数量多、部分党员发挥作用不明显等问题,范小敏与村党支部成员多次商讨后,把党支部升格为党总支,按照片区管理和功能设置需要,下设5个党支部,并对区域内技术、信息、能人等各类资源进行优化整合。

接下来要做的是让党组织有号召力、凝聚力。范小敏注重以行动和实效来引领,创新群众工作方法,起到了以点带面的良效。

新农村建设点因有资金投入,申报向来竞争激烈。去年村里有一个名额,三个小组都想争,其中一个组长还放了狠话,“不给也得给!”范小敏没有“硬碰硬”,而是提议各组发动每户集资1000元,哪个组收得齐收得快,哪个组就做建设点。白石塘组第一个完成,经村党总支决议获得资格,那个“耍横”的组长收不上集资款输得心服口服。如今,白石塘组通过村民投工投劳等形式的共建,环境堪比公园:不仅房前屋后红花绿树,原先茅草齐腰高的荒地上也建起了百姓大舞台,臭水塘变身为篮球场……组民们对这种超值的投入赞不绝口。而这也对今年建设点的申报工作,产生了积极的示范效应。

党建发力,服务民生。一年多来,党组织这个“火车头”拉动全村进入加速度发展,先后争取到村自来水管网改造、村主路提升改造、河堤项目维修等30多个基础设施项目,各类帮扶资金达360多万元。

一桩桩实事,一项项变化,彰显出紫溪村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也为干部赢回了民心。

付伟昌原先在浙江做生意,2015年回乡时看到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干部干事劲头十足,当即决定留下来创业。他建起了14个蔬菜大棚,并担任了村蔬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在范书记这样的党员干部身上,我看到了发展的信心和希望。留在村里,大有奔头!”在村党总支的感召下,付伟昌还主动向党组织靠拢,现已被列为入党积极分子。

高益福介绍说,现在的村部越来越热闹,很多在外创业有成的村民纷纷来村里打探项目消息,要求回家投资。

经济起得来:担当加善为,产业布局富在长远

都说“第一书记”不好当,为何范小敏建树颇丰?一言以蔽之,他贵有担当,愿为善为。

在实践中,范小敏将“第一书记”的职责归纳为“补短板、架桥梁”,即补农村发展之短,架服务群众之桥。

57岁的江桂发两夫妻均有残疾,每月仅靠400多元的低保金度日。范小敏驻村不久,就争取了5000元的扶贫资金,购买了100只鸡送给江桂发,从去年6月养到现在光卖蛋的收入就有1400元了。

“输血”只补一时,“造血”方能久远。紫溪村地广山多水宽,为产业扶贫提供了无限空间。范小敏燃起的“第一把火”就是建百亩蔬菜基地。去年4月8日,他带领村干部三天工夫就流转土地200多亩。村民龙成明一家10口人靠田吃饭,基地需要流转他家1亩多地,他担心种菜不值钱,死活不答应。范小敏得知后,独自跟老龙开起了“小灶”,把收入账摊开了给他算,半个小时就解开了心结。现在龙成明自己也流转了11亩地,建起了4个蔬菜大棚,仅半年就赚了5万元。

以蔬菜基地为样本,范小敏趁热打铁,通过“产业党小组+产业基地”“产业党小组党员+村民+贫困户”等模式,另外推动建立了赣南脐橙、高产油茶两个百亩“党建+精准扶贫”产业基地,并落实了技术指导和销售渠道等后续服务。

留住本地的致富能人,让他们发展龙头企业,带动全村长远致富,是范小敏埋下的另一“伏笔”。村民辛洪海在温州搞运输赚得第一桶金后,意识到乡村旅游的广阔前景,2014年毅然回乡投资3800多万元创办了绿行林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并以户外运动为拳头产品打造生态休闲园。但营运至今,资金出现缺口,企业一度受困。范小敏了解情况后,把绿行公司纳入紫溪村全域旅游规划的盘子中,并多方奔走有关部门,共为其争取到了650万元的信贷和30万元的产业扶持资金。而他和村干部也为这个项目积极配套,准备投资50万元建设村游客中心。

二月春耕昌杏密,百花次第争先出。结束采访时,回眸紫溪村,田畴滴翠,山野泛绿。绿行生态园的月季花丛林中,芽苞正鼓。可以预见,不久这里定会山花烂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