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成为安徽最闪亮的名片

作者:桂运安 来源:中安在线-安徽日报
2017-04-27 17:06:23

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上天,世界最薄0.15毫米信息显示触控玻璃实现量产,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揭牌,区域创新能力连续5年居中部第一……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一年来,我省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变中求新、新中求进、进中突破,在创新创造中培育竞争新优势,创新成为安徽最闪亮的名片。

去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安徽时指出,安徽作为科技大省,中国科技大学作为以前沿科学和高新技术为主的大学,这些年抓科技创新动作快、力度大、成效明显,值得肯定。当今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要增强使命感,把创新作为最大政策,奋起直追、迎头赶上。一年来,我省下好创新“先手棋”,沉下心来抓落实,塑造了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引领性发展。

聚焦科技前沿,抢占创新高点

——建设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突破核心技术,实现由跟跑并跑向并跑领跑转变

日前,作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层重要组成部分,中科院强磁场科学中心建成世界规模最大、基于癌症激酶靶点的高通量细胞筛选库。该细胞库囊括了近70种癌症激酶靶点,细胞种类150余种,几乎覆盖了已知与肿瘤发生发展相关的全部激酶及激酶突变细胞。该细胞库的建成,填补了国内新药创制领域此类检测体系的空白,将为抗肿瘤新药研发提供有力支撑。

作为我省三个大科学装置之一,稳态强磁场一年来已实现多项突破。去年11月,中科院强磁场科学中心历时8年自主研制的混合磁体装置调试获得圆满成功,实现了任务目标——产生40特斯拉稳态磁场,达世界一流水平,正式成为磁场强度在世界排名第二高的稳态强磁场装置。 “下一步,我们将向世界第一稳态磁场迈进。 ”中科院强磁场科学中心主任匡光力表示。

目前,我省拥有同步辐射、超导托卡马克和稳态强磁场三个大科学装置,是全国大科学装置最集中的省份。同步辐射装置是国内唯一以真空紫外和软X射线为主的同步辐射光源,全超导托卡马克是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最重要的前期实验平台,稳态强磁场是国内唯一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强磁场实验装置。依托三大科学装置,我省诞生了一系列世界领先的科技成果。

只有紧盯世界科技前沿,才能实现由跟跑并跑向并跑领跑转变。去年8月,由中科大主导研制的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成功发射;去年年底,全球首条千公里级的量子通信骨干网“京沪干线”全线贯通。一年来,我省在量子通信领域突破多项核心技术,量子通信原始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在量子通信领域,中国已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聚焦科技前沿,抢占创新高点,是创新驱动的必然选择。今年2月底,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在高新区揭牌。合肥是继上海之后,国家正式批准建设的第二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其获批建设,是我省以新发展理念统领发展全局、实施创新发展行动取得的重大进展,标志着安徽在全国创新大格局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成为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科技竞争与合作的重要力量。

推进“三重一创”,打造创新经济

——以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龙头,构建重大创新平台,打造经济发展源动力

在阳光电源公司展示大厅,一个蓝色的巨大地球模型在显示屏上转动。在这一智慧能源运营管理平台,公司当年累计光伏发电、节能减排等数据一目了然。

“在习总书记讲话精神的指引下,我们去年下大力气创新,推出多款新品,光伏逆变器出货量再次位居全球第一。”阳光电源副总裁张友权介绍,去年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0.03亿元,同比增长31.9%。他透露,作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重要创新力量,他们正以分布式能源关键技术和工程应用为研究重点,着力打造全球一流分布式智慧能源创新平台,目前可研报告已编制完成,预计下半年开工建设。

分布式智慧能源创新平台,是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重要的支撑平台之一。目前,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揭牌,合肥离子医学中心质子治疗项目开工建设,联合微电子中心可研报告已编制完成,各大重要创新支撑平台纷纷启动前期工作。在合肥各大创新平台蓄势腾飞的同时,芜湖、蚌埠等地也正在积极谋划发展创新经济,打造创新高地。 0.4毫米、0.2毫米、0.15毫米…… “最薄的那块玻璃,跟一张A4纸差不多厚,薄得都快看不见了! ”在蚌埠中建材信息显示材料有限公司展厅内,参观者无不惊叹。如今,这一世界最薄的触控玻璃已经实现量产。

建设重大创新平台,是引领产业结构升级的动力源。一年来,我省大力建设科技研发创新平台、产业协同创新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等重大创新平台。截至2016年底,我省拥有国家大科学工程5个、总数排名全国第2位,科技研发创新平台总数达185家;拥有省级以上工程研究中心91家(国家级25家),产业协同创新平台总数达1905家;探索建设中科大先研院等新型研发机构46家,支持组建数字与新媒体出版等省级以上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26家;建成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124家(国家级20家)、生产力促进中心118家(国家示范中心7家)。

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建设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充分发挥科教优势、产业优势、政策叠加优势,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一年来,我省以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龙头,瞄准“三重一创”,培育建设一批重大新兴产业基地、重大新兴产业工程、重大新兴产业专项,探索构建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向主导产业转变。去年,全省2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实现工业总产值5100亿元,增长26%。今年一季度,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1038.3亿元,增长14.4%,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5.8%。

深化改革试验,激发创新动能

——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把创新作为最大政策,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与创造潜能

“一年来,我们深化改革试验,逐步形成以原始创新催生变革性技术、培育新兴科技产业的科技创新链条。 ”中科大校长、中科院院士万立骏表示,学校在科技创新方面,以量子信息国家实验室为抓手,建设综合交叉、协同攻关、集聚开放的科研平台体系,引导科技创新从跟踪到并行和引领转变。在技术研发方面,全面参与安徽省“全创改”试验和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依托中科大先研院等平台不断培育高新技术。在成果转化方面,建设知识产权交易平台、中科院专利中心分中心等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提升服务经济社会能力。

科技体制机制的改革,激发了该校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创新动能。去年,中科大加快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全校有11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创历史新高,与清华大学并列全国第二。除主导研制的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成功发射外,该校研制的空间应用系统有效载荷—空地量子密钥分配试验专项,还随天宫二号发射升空开展在轨测试,并积极参与“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重大工程。一年来,中科大有两项成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一项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两项成果分别入选“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中国十大科学进展”。

“政府投资入股、上市后股份奖励”“实施股权和分红激励”“高校试点编制‘周转池’”……为推动更多成果从“实验室”走向“车间”,我省把创新作为最大政策,强力推进制度创新,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全面展开76项创新改革任务,继续实施创新驱动发展“1+6+2”配套政策,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为动力,激发了全社会的创新活力与创造潜能。 “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目前正在推进,我们还将继续在科研管理体制机制、高端创新人才引进、科研人员激励、科研机构评价等重点难点领域先行先试。 ”省发改委主任张韶春表示。

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统计数据显示,去年,我省区域创新能力连续5年居中部第一,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5%;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6.37件,排名首次进入全国前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工业产值比重提高到23.3%,高新技术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接近40%,高新技术企业总数接近4000家,创新已成为我省发展最强劲的增长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