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

宁为开门节度使——王审知与海上丝绸之路

作者:王晗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7-05-08 13:08:37

在福州喧闹的市中心,有一座红墙碧瓦的闽王庙,祭祀的是唐末五代时期的闽王王审知。他主政的29年里,福建发挥沿海优势,重振海外交通贸易,福州、泉州也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门户。

福建地区海外贸易历史悠久。早在汉代,福州附近的东冶港就成为交趾贡物的转运港。《后汉书•郑弘传》记载,东汉建初八年(公元83年)“旧交趾七郡贡献转运,皆从东冶泛海而至”。唐代时,随着朝贡的增多,唐文宗深感不安,于843年下诏设立节度观察使:“南海蕃舶本以慕化而来……深虑远人未安,率税犹重。思有矜恤,以示绥怀。其岭南、福建及扬州蕃客,宜委节度使常加存问”,福州地区海外贸易更为规范。

然而,唐末以来,战乱频仍,福建地区民生凋敝,商路阻隔。有文献记载,当时福建的海路,“北仅通会稽(长三角附近),南惟讫广州。至是(王审知时)利涉益远,且招来番舶。”闽王祠内的《恩赐琅琊郡王德政碑》记载了王审知的治闽政绩,是见证这段历史的珍贵遗存。

根据碑文记载,动乱之下,各地均征收重税,导致“商旅壅滞”、“工贾殚贫”。为革此弊,王审知下令“尽去繁苛,纵其交易”,并“招徕蛮夷商贾,敛不加暴”。此外,他还利用文化手段积极促进与东南亚诸国的交流。唐天祐二年(904年),他在福州召开“万人佛会”,“藏佛经于寿山,凡五百四十一函,总五千四十八卷”,吸引海外藩属来福州参观、朝贡。于是,“佛齐诸国……亦逾沧海,来集鸿胪”,立碑者认为,这正是王审知不横征暴敛、良策遍施内外的结果。

王审知还积极开辟港口,改善航运条件。碑文上将他成功开通“甘棠港”归为“德化”,记载的过程也像神话故事。说福州出海口附近有一名为“黄崎”的巨岛,常常导致船只失事、货物受损。王审知在此地祭祀神祇后,“震雷暴雨,若有冥助,达旦,则移其艰险,别注平流……赐名其水为甘棠港”。自此,甘棠港“潮通蕃舶,北接榕都”,巩固了福州作为对外港口的地位。事实上,根据主持修建甘棠港的刘山甫记载,开辟工程十分艰难,并非一夕之功,这也恰恰显示了王审知的决心和魄力。

此外,他的侄儿王延彬任泉州刺史逾二十年,曾“多发蛮舶,以资公用”,人称“招宝侍郎”。他在泉州设立类似市舶司的榷货务,加强了外来商船管理。泉州港较唐代时也更为繁荣,北宋时在此设立市舶司,而后更成为海上丝绸之路东端起点。

在王审知治下,福建形成了以福州、泉州为起点的海外交通网络,北至新罗、日本,南达东南亚及南亚、阿拉伯等地区,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港口和海路的发展,不仅便利了中国与海外诸国的物种、文化交流,更促使福建地区人口增长、商贸发展、城市繁荣,可谓一举多得。这大概也是王审知“宁为开门节度使,不做闭门天子”的原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