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

丝路书香 联动中外

作者:王晗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7-05-12 09:58:57

/*-+

,大漠驼铃,承载的是光洁绚丽的丝绸;旭日东升,波光帆影,运送的是美轮美奂的瓷器。古时,与丝绸和瓷器一同走出国门的7有书籍。如果说丝绸和瓷器是中华物质文明的象征,那么,书籍作为精神文明的种子,为丝绸之路上的中外交流更增添了一抹清香。丝路书香,联动中外。

革新的传播方式

公元一世纪,天竺高僧竺法兰等负笈东来,翻译出的四十二章经成为中国最早的佛教译著。白马驼经,玄奘西行。中国唐代高僧玄奘“西天取经”,辗转往返17年,行程数万里,带回大小乘经律论共657部及佛像、舍利等。他以19年时间译出佛经75部、1335卷。

现在,书籍的传播不再像当时那样充满艰辛与偶然。中国图书频频亮相国际书展,也通过“中国书架”、“尼山书屋”等项目走出国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带一路:机遇与挑战》等500多种图书通过“中国书架”及各大书展走向阿联酋、埃及、匈牙利、土耳其等国;一万多种(套)优秀图书通过尼山书屋在14个国家落地,与海外读者见面。

网络和数字出版也让文化交流更加便捷。今年初,外国人对中国武侠小说的痴迷程度震惊了中国网友。一个名为“武侠世界”的英文网站,平均每天有17.5万人访问。它不仅自发翻译武侠小说,还科普道教等中国传统文化,甚至提供学习中文的建议。

这样的情形不仅发生在英语国家,在阿拉伯地区,“that's books”阿文中国数字内容运营平台也逐渐被当地出版商和读者了解并接受。通过与当地出版商签订授权合作协议,that's books已获得6500种阿语本土数字内容的授权,被称为中国的“亚马逊”。

“that's book”把阿拉伯地区的图书、杂志数字化,使得全球所有阿语读者都可以通过手机客户端阅读,方便快捷。埃及的《大门报》称,这一举动是中阿文化交流中的一个里程碑。

不变的中外合作

近些年,中国电视剧走向世界各地:《甄嬛传》登陆美国HBO电视台,《媳妇的美好时代》在肯尼亚掀起收视热潮。18世纪时,正当“中国热”的法国,一部由元杂剧改编的戏剧,也曾得到空前热烈的凡响。

这部震撼巴黎的《中国孤儿》,原型来自至今仍在上演的《赵氏孤儿》。1735年,《赵氏孤儿》的完整译稿首次在欧洲出版刊行。法国大文豪伏尔泰在读过译稿后,闭关数月完成了这出五幕悲剧。

《赵氏孤儿》的译稿来自耶稣会士马若瑟。明代嘉靖以来,逾百名耶稣会士沿着海上丝绸之路来到中国。通过译介书籍,他们成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媒介。这种译介,离不开西方传教士与中国官员的合作:《几何原本》由利玛窦口授、徐光启笔译,《奇器图说》由邓玉函口授、王徵绘译。

时至今日,这种中外合作的方式仍然在丝路上流传。北京外国语大学阿拉伯语学院副教授刘欣路在《人民日报》的报道中曾说:为了保证原著的内容不丢失、思想不走样、可读性不减弱,比较可行的办法是中阿译者合作翻译。

刘欣路所在团队此前与埃及著名汉学家、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获得者穆赫辛•法尔加尼合作翻译了多部作品,其中仅为审校《诗经》就互通了近200封邮件。功夫不负有心人,埃及、安曼等国已决定引进阿文版《诗经》。

巨大的市场需求

敦煌、吐鲁番等地都曾是陆上丝绸之路的要冲,大量的书籍残页在此地出土,显示书籍与丝绸之路相伴相生。

当时外传的书籍多为佛经与儒学经典。《资治通鉴》记载,宋仁宗时,西夏国“遣使来献马七十匹,乞赐佛经一藏,从之”;后来又以五十匹马,求赐国子监《九经》、《唐史》、《册府元龟》等书,可见书籍的内容和版本质量都受到重视,也充分体现了古代中华文化的向心力。

在全球化的今天,人们对图书的需求也更为多样化。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沿线国家渴望对中国有全方位的了解。

埃及文化部部长赫尔米•纳木纳曾表示,对中国的发展经验、发展道路充满好奇。在第四十七届开罗国际书展上,他说:“《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无疑是耀眼的明星,这本书让我对中国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埃及愿意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上向中国学习相关经验”。

在第五十九届贝尔格莱德国际书展上,“中国著名神话故事绘本”系列深受当地学生喜爱,塞尔维亚文的“当代中国”丛书也即将出版

在第二十三届卡萨布兰卡国际书展上,中国与摩洛哥、埃及等国合作出版的阿文版《屠呦呦传》全球首发,这位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得主的传记,不仅展现了杰出女科学家的独特经历,更令阿拉伯读者了解中国的传统医学文化。

在俄罗斯,《汉语会话手册与词典》、《基础汉语》、《汉语伙伴》教材与工具书,不仅进入中小学生的书包,也得到成年人的认真研习。

在南非约翰内斯堡的华文书局,英文版的莫言系列作品、《汉字描红》等受到人们广泛关注。

2015年中国作家刘慈欣凭借科幻小说《三体》获第73届“雨果奖”最佳长篇故事奖,这是亚洲人首次获得该奖项,得奖之后,刘慈欣特别写信感谢“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

“一带一路”倡导下的出版工程,使中国当代优秀作品走入19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全球读者的脑海中留下了崭新的中国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