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亿+”阅读量的塞罕坝,生态样本激起不凡的精神力量

来源:现代快报全媒体
2017-09-02 13:49:17

现代快报讯(记者 朱俊骏)因为她的美丽,让很多摄影师流连忘返;因为她的传奇,让很多了解真相的网友震撼;因为她的成功经验,让很多生态脆弱地区有了可供借鉴的范例 ……

“2亿+”阅读量的塞罕坝,生态样本激起不凡的精神力量

她,就是塞罕坝。一个月来,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现代快报等十多家媒体发挥各自优势,推出了 400 多篇个各种类型的原创报道和融媒体产品,网络话题阅读总量超过 2 亿次。正能量 " 网红 " 塞罕坝,在社会各界产生了强烈反响。

近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对河北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感人事迹作出重要指示:他们的事迹感人至深,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生动范例。

塞罕坝生态建设的成功,是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 " 生态兴则文明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 理念的最好诠释。各地如何解读塞罕坝的时代内涵?又如何学习她的成功经验,营造出更多 " 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 的优美环境?来听听各地的干部群众、网友们都是怎么说的。

“2亿+”阅读量的塞罕坝,生态样本激起不凡的精神力量

塞罕坝成了网络热词

" 美到心里了,祖国强大!" 在朋友圈和各大网站客户端,网友们纷纷把最精彩、最窝心、最提气的告白送给塞罕坝。也有网友感叹:" 毁林只需片刻,育林需要几代人的一生。" 还有网友说:" 这才是充满正能量的伟大事迹!让我们一起去传承!"

" 塞罕坝 " 成了不折不扣的网络热词,就连敏感的旅游市场,也立即蹭上了热点,新推了多条塞罕坝旅游线路。

塞罕坝旅游公司办公室主任田亚伟告诉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媒体集中报道后,游客明显多了。截至 8 月 19 日,共接待游客 35.5 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加 1.3 万人次。

承德神州国旅负责人王国华向经济日报记者介绍说,该旅行社坝上线路单日发客量最高达到 1300 余人,游客们在享受塞罕坝美景的同时,也都被塞罕坝精神打动。

“2亿+”阅读量的塞罕坝,生态样本激起不凡的精神力量

透过镜头看塞罕坝 原来她这么美

塞罕坝有多美?关于塞罕坝的各种视觉类新闻产品推出后,那里唯美壮丽的风光被更多的人熟知,很多网友说,这是一次视觉的盛宴。

塞罕坝地处塞上高原,最低温度只有零下 43 ℃。严酷的自然条件,造就了塞罕坝独一无二的风景。一天中,不同的时间点,一年中,不同的季节,都有不一样的景色,不一样的美。

从林业系统成长起来的作家李青松曾多次深入塞罕坝,感受这片林子的变化。" 塞罕坝的绿水青山在我的心底构筑了一个绿色的梦。而如今看来,这个梦并非虚幻缥缈,也并非无根无蒂,它给这里的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这个梦就在身边,就在眼前。" 李青松对人民日报记者说。

光明日报记者王国平在《风景美若画卷精神壮丽如歌》的报道中,采访了多名摄影师。因为王国平想让善于透过镜头发现美和创造美的摄影人,能以专业的目光重新打量这片林海。

风光摄影家姜平曾经多次到过塞罕坝,姜平感慨说:" 我庆幸自己是一名摄影师,能用相机记录下自然赐予我的种种感悟,不论时间长短,都是我对塞罕坝情感的印证。"

" 水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珍禽异兽的天堂。" 这是对塞罕坝风情的高度概括。在中国日报记者邹红看来,塞罕坝是摄影人创作的一个福地," 森林无边无际,绿色铺天盖地,清风吹过来,有着律动的节奏。一片一片的花海,色彩丰富,层次分明,拿着相机拍摄,横竖都是一个美 "。

“2亿+”阅读量的塞罕坝,生态样本激起不凡的精神力量

塞罕坝的精神没有过时

塞罕坝之所以被关注,逆天的颜值,只是其中一个因素。更多的,是因为塞罕坝生态传奇背后,那种艰苦创业、敢于寂寞奉献的精神,并没有过时。

55 年前,塞罕坝还是一片荒漠。1962 年,塞罕坝机械林场成立,第一代塞罕坝人面对严酷的自然环境、恶劣的生活条件,以及接连的造林失败,不畏艰难、勇于探索,用汗水和毅力让荒原绽放出绿色生机。第二代塞罕坝人甘于寂寞,一起守护这百万亩林海。而现在的第三代塞罕坝人,正发挥着他们的创造力,要在山坡的 " 青石板 " 上种树。

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官助理薄亮对人民日报记者说:" 塞罕坝林场是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老一辈创业者用青春和汗水铸就了这一丰碑,他们的精神依旧闪耀光芒。"

塞罕坝精神也激励着更多的务林人。宁夏固原市六盘山林局挂马沟林场场长马宏选对新华社记者说:" 经过近些年大规模的生态建设,如今剩下的造林任务都是些立地条件差、降雨量少的 ' 硬骨头 ',这就更需要艰苦造林和科学造林相结合。"

刚刚从塞罕坝参观学习归来的甘肃省民勤县林业局局长杨青文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民勤将在全县林业系统开展 " 学塞罕坝精神、做绿色卫士 " 活动,不断改善县域生态环境。

经济日报记者欧阳梦云采访了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政协工作人员罗文明。他认为,塞罕坝人对绿色事业的不懈奋斗、对绿色发展接力的努力坚守精神让人感动。

天津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张宝义对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说:" 搞生态文明建设,特别需要塞罕坝人那种勇于担当的精神,以更大的决心、更高的标准、更硬的举措,早日把京津冀建成更加耀眼的绿色明珠。"

中央电视台记者在塞罕坝展览馆采访到了一位参观者胡志明。他说:" 塞罕坝给我们留下的,绝不是一片林海,而是一种精神。"

“2亿+”阅读量的塞罕坝,生态样本激起不凡的精神力量

可复制的生态范例 营造更多绿水青山

经过三代人长达 55 年的努力,现在的塞罕坝拥有 112 万亩人工林。绿水青山正在变成金山银山。塞罕坝每年释放氧气 54.5 万吨,可供 199 万多人呼吸一年。每年为京津地区提供 1.37 亿立方米纯净水质。而塞罕坝总减排量为 475 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的碳汇项目,如果全部实现上市交易,预计收入超亿元。

塞罕坝荒漠变绿洲的传奇,是一个可供借鉴和复制的生态范例。

" 塞罕坝的故事道出了很多林业人的心声,也为我们生态脆弱区造林治沙工作提供了借鉴。" 内蒙古雅布赖治沙站站长石福年对新华社记者说,塞罕坝还有一个重要启示,就是要遵循自然规律、科学造林治沙。

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教授许中旗对中央电视台记者说:" 有老一辈的这种艰苦奋斗精神,还有第二代、第三代在林业科学上的不断探索,对其他地方的植被恢复工作,能起到指导作用。"

地处西北地区的宁夏,东、西、北三面被沙漠包围,荒漠化土地面积占总面积一半以上,生态环境脆弱。宁夏回族自治区林业厅厅长马金元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 我们要借鉴塞罕坝的成功经验,弘扬塞罕坝精神,从今年秋季开始大规模推进国土绿化行动,到 2022 年全区将完成营林造林任务 500 万亩,实现森林覆盖率达到 16% 的目标。"

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多伦县副县长杨建军接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采访时说,当地将以赛罕坝精神引领,打造全县 " 双百万 " 林业工程,深化生态文明建设。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