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海行动》为新时代中国海军代言

作者:徐绿山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8-02-19 11:42:49

期待已久的首部反映新时代中国海军的电影《红海行动》,终于在新春的第一天上映。笔者作为一位资深军事题材影迷,第一时间观看了这部猛片。

从观影的现场看,这部影片的火爆程度不亚于《战狼2》。豆瓣网的评分高居8.5分,中国海军官方也给予了充分肯定,专业影评人称其为“堪比好莱坞电影的中国大片”!笔者周围的观众也纷纷议论,“场面很震撼,‘一个中国人都不能伤害!’这话听了很感动”“这场电影票钱没白花,很值!”……

一部“好电影”的标准是什么?也许由于视角不同,每个人给出的答案也会不同。但有三条基本的标准应该是观众公认的。

其一是有灵魂。有资深影评人说,好的电影应该带给人光明和快乐。好的电影思想性很强,但却不说教、不煽情、不挑战观众耐心、不试探观众底线,所要表达的思想非常自然地融入到影片的线索、矛盾、语言、画面中,看完之后既感受到灵魂的洗礼又感到通体舒泰。以此标准来衡量,《红海行动》不失为一部上乘之作。这部电影是根据中国海军也门撤侨事件改编的,真实刻画了我国首次武装撤侨的过程,真实再现了人民子弟兵全心全意为人民的钢铁意志,真实反映了人民海军威武之师、文明之师、和平之师的良好形象。据笔者参加撤侨行动的战友介绍,临沂舰第一批接回共计124人仅用时39分钟,第二批接回455人用时仅81分钟,整个过程中没有任何一人受伤。电影中“一个中国人都不能伤害!”既是对这次撤侨行动效果的真实描述,同时也说出了中国军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反映了中国军人誓死保卫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使命意识和担当精神。能够把一个严肃的高大上的思想主题生动自然地融入到整部电影的各个环节,不能不说《红海行动》真的做到了匠心独运。

其二是有艺术。电影本身就是艺术。电影若拍的没有艺术性,简直没有天理。如果用一个字来衡量电影艺术的效果,那只能是一个“美”字。就电影本身来说,这个“美”字应突出体现在镜头的美、画质的美、特技的美、布景的美、道具的美、服装的美、台词的美、音乐音效的美、人物表演的美甚至演员的美等等若干细节上。以此标准来衡量,《红海行动》也是近些年国产电影中难得一部精美作品。若说电影中最辣眼睛的,还是现代化的武器装备和战斗射击时的特技镜头。对于大多数的观众来说,这些现代化的武器装备能够如此清晰地展现在自己面前并不多见。电影中中国海军的新型护卫舰、导弹、近防炮、类似于无人机的巡飞弹以及各类现代化的枪械,都是近些年中国海军装备大发展的最新成果。特别是一些武器射击时的特技镜头所展现的“美”,让许多军事影迷“陶醉”其中,大呼过瘾。而更多的观众,则只能用“场面很震撼”来形容自己的感受。这些“美”,正是此类军事战争题材影片最突出的艺术特点,《红海行动》在这方面堪称“精益求精”,难怪专业影评人称其为“堪比好莱坞电影的中国大片”!

其三是有情感。有情感的电影不一定是好电影,但没有情感的电影一定不是好电影。好电影的情感要有普适性和独特的切入点。如果一部影片只让少部分人看过之后特带感,而大多数人则没有感觉,那么这部电影的情感一定不具备普适性。只有能触动大多数观众藏在内心深处的感情,引起观众普遍情感共鸣的电影,才算是一部真正的好片儿。以此标准来衡量,《红海行动》表现得也很优秀。整部影片的情感主线,突出了“爱国”“爱人民”这一最能引起国人共鸣的时代主题。电影中年轻的“蛟龙突击队”队员为救同胞回家,在战场上遭遇了世间最残酷的死亡威胁、伤残痛苦、心灵创伤……当他们想救人却无能为力的时候,扛着队友的尸体却还得继续冲锋陷阵的时候,即便是我们安然坐在电影院里跟着感受这一切,面对这种情感上的冲击也很难让人不动容。有网友看过之后这样评价到:“看了《红海行动》你一定会为中国海军而自豪,会为身为一个中国人而骄傲,无论身在何处我们的国家都是我们背后最坚强的后盾!很军人、很热血、很澎湃,你必须要看!”

当然,挑剔点讲,这部电影也并非尽善尽美之作。但笔者认为,作为第一部专门讲述中国海军海外行动的影片,无论是导演还是演员都是尽心尽力的,以当代中国电影的制作水平来衡量,这部影片做到了瑕不掩瑜,堪称经典之作。特别是电影展示出来的中国海军的装备成果、实战能力、战斗精神、时代风貌,符合客观事实,让广大观众看到了新时代中国海军的真实能力和水平,成为中国海军的形象大使和代言人。

(徐绿山 海军大连舰艇学院副教授)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