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新华网青海频道 出品丨
小年
腊月二十三
农历腊月二十三,也就是中国人常说的小年,也称祭灶节。
旧时民间认为,“灶神”是掌管一家人一年祸福的神灵。因此,每逢农历腊月二十三,人们使用纸马、饴糖、米粑粑等送“灶神”上天,称为“送灶”,到除夕日又贴上新的灶神像,谓之“迎灶”。
打发灶家娘娘
下班回家时天色已暗,昏黄的路灯暖暖地指引着家的方向。不远处,一串串烟花升腾而起,噼里啪啦的爆竹声此起彼伏……
今天是腊月二十三了啊!忽然就微笑起来。
小时候到了腊月二十三,晚上要打发灶家娘娘。
腊月二十三打发灶家娘娘回娘家后,灶家娘娘要在娘家住上七天,到了年三十晚上才会回到人间。三十晚上二十四点,与新春大年初一交夜之际,家家户户都要举行隆重的“接神”仪式,迎接灶家娘娘回家。
吃罢晚饭,母亲把灶膛里的灶灰打扫得干干净净,在灶门上放一个小板凳,板凳上摆放一些供品:一个面灯儿,七个用麦草扎成的“标马子”、十三个“灶饼”,还有用奶奶的顶针儿剜出来的小面团烙成的“料瓣儿”。
面灯儿点燃后,奶奶在灶门口焚香、化裱、叩拜,恭恭敬敬地请求灶家娘娘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
奶奶在每一张灶饼上掐一块下来,将那些“标马子”、“料瓣儿”一同焚化,再三叩拜。就这样,灶家娘娘骑着那些“马”——“标马子”,带着给“马”备足的“马料”——“料瓣儿”,欢欢喜喜地上天回娘家去了!
烙那十三个“灶饼”不用发面,将面和好后,摊成巴掌大小的圆饼,用面刀在饼子表面切出“其花”(菱形)图案,上锅烙熟即可。烙“灶饼”的同时,用洗净的顶针儿剜下七个手指头大小的面团儿,放到锅里和“灶饼”一起烙,那些可爱的手指大小的面团烙熟后称为“料瓣儿”,成为灶家娘娘上天时骑乘的马匹的“马料”。
青海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腊月二十三打发灶家娘娘这事儿应当由家中男子来执行。可是我们家历来由奶奶来祭灶,爷爷当年仿佛对祭灶一事并不感兴趣。
时间推移,我们已经搬了数次家,以前住小院子,现在变成小区楼房。家里的灶由最初的泥锅台,变成了天然气灶,再变成电灶。虽然生活条件变化巨大,但是每逢腊月二十三仍然要祭灶——打发灶家娘娘,这是家里铁定的习俗,一直坚持下来。
已经八十多岁的奶奶奶奶年老了,腿脚僵硬了,无法再跪地叩拜,她只好象征性地在灶前鞠躬作揖。
腊月二十三的晚上,等一切准备就绪,奶奶穿起长衫,以前是蓝色长布衫,现在换成了一件蓝色的长风衣。她在电灶炉台前点燃一支取代以前面灯儿的小蜡烛,焚香叩拜,继续叮嘱灶家娘娘上天后“多(坏)话少说,好话多说。”
终于,一切祭灶程序结束,打发灶家娘娘上了天。这时,奶奶大声招呼母亲把“灶饼”端出来给孩子们吃,母亲笑盈盈地端出一盘子“雪饼”,对!是从商店里买来的“雪饼”,记不清从哪一年开始,家里已经不烙“灶饼”了,取代它的便是这“雪饼”……
现在住在楼房里,奶奶在厨房里祭灶,往往弄得满屋子都是烟,可是一家老小谁都不抱怨,只小声地把窗户开个缝儿,让那些烟钻出去。
一年一年,大家守护着这一古老的习俗,就像守护着亲爱的奶奶一样。
又是一年腊月二十三了,许多传统的习俗在飞快前进的现代社会里逐渐被淡化。可此时,温馨的记忆充满心间,让我久久回味……
推荐
阅读↓↓↓
最近大家都在说“四个新台阶”、“三个新突破”,你知道吗?
给你讲一讲今天青海省会议中心门前15阶台阶的故事
50w
新年大红包↓↓↓
新技能:教你如何从西宁农商银行领取50万元红包
等你献金句
在右下方“写留言”
来源:大通相玉(微信公众号) 文/相 玉
本期监制/葛文荣 责编/贾海元 编辑/汪晓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