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奋力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思政课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和政治引导功能,对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近日举行的全国两会上,国务院提出审议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议案。这意味着在中国贯彻新发展理念、进入新发展格局阶段,以及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大背景下,新一轮国务院机构改革将正式启动。
实践证明,通向现代化的道路不止一条。中国式现代化,作为党在新时代新征程下探索出的新道路,扎根中国大地,切合中国实际,行得通,也必将走得远。
过去十年是中国科技进步最大、科技实力提升最快的十年。中国主动全面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成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中国从2012年的第34位上升到2021年的第12位。中国已成为国际前沿创新的重要参与者,也是共同解决全球性问题的重要贡献者。
多年来,中国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推动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粮食安全保障水平显著提高。2021年,中国粮食总产量超过6.8亿吨,粮食总产量连续7年保持以6.5亿吨以上水平并年度增产可达1000万吨以上,显示中国粮食生产能力稳定地达到6.5亿吨以上的水平,迈上7亿吨的粮食生产能力新台阶的基础基本形成。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等重大决策实施和推进的过程中,县域都是一个重要的和基本的单元。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和根本利益。实现这一伟大目标,是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是一场一代又一代人为之奋斗的接力跑,必须经由一系列任务不同、接续推进的发展阶段才能最终达成。经过长期不懈努力、奋勇开拓,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发展阶段。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那么,新发展阶段与新时代是什么关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无疑打破了将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化,认为西方现代化是唯一选择的神话,从而给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提供了新启示、新思路、新方法和新选择。
中国式现代化是基于中国国情的现代化实践。西藏的发展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现代化,是符合国情和当地实际的现代化。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生效一年来,这个全球最大的自贸区焕发出勃勃生机,政策红利持续释放,经贸投资提质升级。中国作为RCEP最大的经济体和全球第二大市场,高质量实施RCEP,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1月31日,中央政治局就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进行第二次集体学习,对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作出最新部署。一年之计在于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不仅为2023年经济工作指出了重要发力点,更是在新年伊始提振了各界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信心和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