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开天辟地:“一带一路”建设

作者:杨宜勇 来源:宣讲家网
2017-04-26 13:29:46

核心提示:“一带一路”是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合作共赢之路,是增进理解信任、加强全方位交流的和平友谊之路。中国政府倡议,秉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理念,全方位推进务实合作,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2016年12月9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在中南海提出要扎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2017年5月14-15日将在北京召开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将成为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建设进入务实合作、全面推进的新阶段。千日磨一剑!这不仅证明“一带一路”倡议已经逐渐成为亚欧大陆各经济体战略共识,而且正在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一种新动能。在当前国际形势错综复杂、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的大背景下,“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召开无疑将对解决当前世界经济面临的问题,推动更有活力、更加包容、更可持续的经济全球化进程发挥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带一路”建设战略意义非凡

2013年9月7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重要演讲,首次提出了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倡议。2013年10月3日,习近平主席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重要演讲时明确提出,中国致力于加强同东盟国家的互联互通建设,愿同东盟国家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合二为一,简称“一带一路”。 

新的开天辟地:“一带一路”建设

习近平同志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可以和毛泽东同志的农村包围城市、邓小平同志的改革开放相提并论,其历史意义不可低估。“一带一路”不仅是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合作共赢之路,而且是增进理解信任、加强全方位交流的和平友谊之路。“一带一路”将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一带一路”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先是解决了向东开放的问题,然后是解决了向北开放的问题,现在“一带一路”既要解决向西开放的问题(通过“丝绸之路经济带”),又要解决向南开放的问题(通过“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由此,构成了中国东南西北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全新格局,也标志着中国开放型经济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开放型经济强调把国内经济和整个国际市场联系起来,尽可能充分地参加国际分工,同时在国际分工中发挥出本国经济的比较优势。2015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若干意见》,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总体要求、创新外商投资管理体制、建立促进“走出去”战略的新体制、构建外贸可持续发展新机制、优化对外开放区域布局、加快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拓展国际经济合作新空间、构建开放安全的金融体系、建设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加强支持保障机制建设、建立健全开放型经济安全保障体系等方面,全面提出了新时期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

中国GNP需要补短板

国民生产总值(Gross National Product,简称GN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国民在一定时期内新生产的产品和服务价值的总和,为最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国民生产总值是一国所拥有生产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为一个国家(地区)所有常驻机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年或季)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成果。国民生产总值是按国民原则核算的,只要是本国(或地区)居民,无论是否在本国境内(或地区内)居住,其生产和经营活动新创造的增加值都应该计算在内。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简称GDP)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举例说明:一个在中国工作的美国公民所创造的财富计入美国的GNP,但不计入美国的GDP,而是计入中国的GDP。从世界范围内来看,所谓发达国家,一般都是GNP 大于GDP,宣扬我发财你发展;所谓发展中国家,一般都是GNP小于GDP,口号多是你发财我发展。

虽然从GDP来看,2010年中国就毫无悬念地超过了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但是从世界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OECD)公布的2012 年世界各国以实际价格计算(GDP 平减指数)的国民生产总值(GNP)排行来看,形势依然不容过分乐观。1. 美国($ 18685.21 Billion);2. 日本($ 5984.30 Billion);3 . 联合王国($ 5079.56 Billion);4. 中国($ 4942.67 Billion);5. 德国($ 4868.25 Billion)。

伴随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在未来中国国土上生产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速会有所放慢,但另外一个方面,在“一带一路”战略引领下,国民生产总值GNP的增速毫无疑问将会有所加快。因此,中国对于GDP增速放缓不必太过紧张,因为中国对外投资的总量超过招商引资的总量,中国已经开始进入GNP增速快于GDP增速的时期。“一带一路”战略的纵深发展,将使得中国努力补上GNP的历史短板。

众所周知,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归根到底取决于本国资本的积累能力和资源使用效率,依靠外来资本支撑工业化进程的格局是不能持久的。中国必须通过“走出去”拓展全球资源布局,重构中国全球价值链。伴随中国对外经济战略转型,实现从追求GDP到追求GNP的跨越是必由之路。从一方面看,长期以来,由于中国对外经济的不平衡集中表现在国际收支账户持续“双顺差”,不仅这种模式不可能长期持续,而且其中也蕴藏着极大的国际市场风险。从另一方面看,随着中国资产规模、国内储蓄、结构调整等方面的发展与变化,中国已经具备了大规模海外投资的基础条件,不可能不有所作为。

时至今日,“一带一路”倡议已经得到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响应和支持。中国先后和沿线国家签订了近50份政府间合作协议以及70多份与包括一些国际组织在内的部门之间的合作协议。经过共商,推动共建了一批标志性的合作工程。近3年来,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对外投资已经超过500亿美元,这些项目目前进展良好。

国际产能合作拉开历史序幕

中方倡导国际产能合作,主张把中国的优质产能和优势装备,同发达国家的关键技术和先进装备结合起来,同广大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工业化需求对接起来,既可以为全球经济持续复苏和健康增长注入新动力,又可以为中国经济稳中求进开辟新空间,还可以为各国企业合作共赢创造新机遇。

沿着“一带一路”,中国将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产业集成优势,深度开展绿色的国际产能合作。绿色国际产能合作不仅会使得广大发展中国家从中受益,而且有志于参与国际产能合作的发达经济体也可以从中受益。“十三五”期间,我国绿色国际产能合作将聚焦“一轴两翼”重点国家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重点圈定交通、能源、通信、工程机械、航空航天、船舶海洋工程等优势产能行业,并进一步完善财税、金融等配套政策,扶持政策将更加精准发力。

2015年5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对国际产能合作的区域、行业、扶持政策等做出顶层设计,为国际产能合作指明了方向,“十三五”国际产能合作专项规划作为进一步的行动纲领,将指导意见的内容作出细化。值得关注的是,规划还特别明确了劣质、低效、污染、没有竞争力的产能不能“走出去”,相关行业的国际产能合作项目应符合项目所在国的环保、能效等标准,禁止将国内明令淘汰落后的装备通过国际产能合作项目输出。

未来在区域布局层面,“十三五”期间,我国国际产能合作将以哈萨克斯坦、印尼、马来西亚等周边重点国家为“主轴”,以非洲、中东和欧洲中东部重点国家为“西翼”,巴西、秘鲁等拉美重点国家为“东翼”。未来在产业布局层面,“十三五”时期重点推动“走出去”的将是钢铁、有色、建材、化工、轻工、汽车、农业等行业优势富余产能,包括工程机械、航空航天、船舶和海洋工程的优势装备,以及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其中,涉及具体的行业还提出很多细化目标,比如在建材领域,到2020年,将建设三至五个建材产能国际合作示范区,实施100个以上重点项目等。在具体支持政策方面,将优化对外合作管理,具体包括提高境外直接投资管理水平,完善备案制;以建营一体化等推动对外承包工程转型发展;提高装备出口便利水平等。此外,将进一步完善财税、金融政策的支持,具体包括优化外经贸发展专项资金使用方式和资金投向;逐年增加“两优”贷款(优惠出口买方信贷和援外优惠贷款)规模,提高“两优”贷款优惠度;进一步完善中长期出口信用保险、海外投资险等,加快与有关国家商签避免双重征税协定等;增强金融服务能力等。还将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包括发挥多双边合作机制的引领作用,完善国别规划、投资指南、风险报告等信息平台。总体而言,鼓励政策不再是普惠制的,而是针对特定行业、特定产业链环节给予不同侧重点的扶持,更加精准发力,旨在推动我国企业海外投资中沿着全球价值链和产业链向上游升级。

总而言之,国际产能合作既是新时期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又是中国引领的国际产业体系重构。2017年以来,中国引领的绿色国际产能合作的推进有三大亮点:一是积极配合“一带一路”倡议等国家战略,以及G20杭州峰会提出的全球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联盟倡议等。国际产能合作是贯彻实施国家经济外交战略的重要体现,是具体的行动纲领。二是优先突出“一带一路”和“两廊”的重点区域布局,根据国际市场需求和我国产业优势,重点输出高铁、通信、电力等优势产业和能力。不是落后产能的转移,是将产业整体输出到不同的国家,帮助这些国家建立更加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制造能力。这是顺应世界产业转移基本规律的创新之举、共赢之举。三是特别强调互利共赢合作观,不仅加强了国内企业间的合作,形成产业集群,还加强了双边、多边、第三方乃至多方企业间的产业合作,既有和发展中国家合作,也发挥了发达国家技术、资金、经验优势,从“互利双赢”升级为“互利三赢”“互利多赢”。这无疑将形成产能合作利益汇合点的扩大,合作最大公约数的实现,新的更大的利益共同体的形成。

未来国家对国际产能合作的规划和支持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产能和装备的质量和水平,更好满足合作国的多样化需求,优化全球创新要素和资源能源配置;二是不断创新开放型经济体制,促进产业合作与金融合作相互协同,支持绿色产能和环保装备“走出去”,广泛开展双边、多边和第三方合作,推动构建包容普惠的全球产业链,提高国际产能合作层次和水平;三是在中部地区持续深入推进“引进来”和积极稳妥推进“走出去”的过程中,在重大项目、合作机制、金融平台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推动中部地区不断谱写开放发展的新篇章。

近年来,在绿色国际产能合作的带动下,我国多个行业“走出去”发展正在加快步伐,实现新的突破。以建材行业为例,截止2016年10月,中国建材企业在境外投资已经签约、在建、建成的项目33个,涉及18家建材企业,覆盖20多个国家和地区,投资金额达到46亿美元,折合人民币300亿元。

中国“走出去”步入新阶段

“走出去”战略是以中国公司为主导,服务于中国公司的一种跨国整合模式。“走出去”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做出的重大决策,是发展开放型经济、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重大举措,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长远发展、促进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有效途径。

习近平指出,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加强顶层设计、谋划大棋局,既要谋子更要谋势,逐步构筑起立足周边、辐射“一带一路”、面向全球的自由贸易区网络,积极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商建自由贸易区,使我国与沿线国家合作更加紧密、往来更加便利、利益更加融合。要努力扩大数量、更要讲求质量,大胆探索、与时俱进,积极扩大服务业开放,加快新议题谈判。要坚持底线思维、注重防控风险,做好风险评估,努力排除风险因素,加强先行先试、科学求证,加快建立健全综合监管体系,提高监管能力,筑牢安全网。

据联合国贸发会议FDI 数据库统计数据显示,1979年中国FDI为0.0008亿美元,1989年为33.93亿美元,1999年为403.19亿美元,2009年为950亿美元。2009年美国FDI 流量继续保持世界首位,中国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位,占发展中国家第一位。而与此同时,中国商务部2017年1月16日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吸引FDI达到1300亿美元,依然居于发展中国家的首位。2016年中国对外非金融类累计投资金额也创下1701.1亿美元的历史高点,同比增长44.1%,增速是上年的三倍,是同期中国吸收外资增速的10倍有余。

实践证明,中国已经从一个资本净输入国转变成一个资本净输出国。如果过去我们的走出去主要靠散兵游勇,那么今后的经济走出去就必须自觉地统一在“一带一路”的战略之下,既要加强自我约束,又要不断提升自己。美国前财政部长劳伦斯·萨默斯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将使中国赢得更多朋友。“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投资将保证中国的原材料输入,帮助中国企业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也给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赢得更多的朋友。”

“一带一路”互利共荣谱新篇

2014年6月5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特别强调:“一带一路”是互利共赢之路。“中国追求的是共同发展。我们既要让自己过得好,也要让别人过得好。”

只有永恒的利益共享,才能有永远的朋友。“一带一路”是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合作共赢之路,是增进理解信任、加强全方位交流的和平友谊之路。中国政府倡议,秉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理念,全方位推进务实合作,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各国发展环环相扣,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协调合作是必然选择。我们要在世界经济共振中实现联动发展。中国在夯实互利共荣的基础方面,提前做好了几项工作:

一是成立了丝路基金。2014年11月08日,在北京举行的“加强互联互通伙伴关系”东道主伙伴对话会上,习近平宣布,中国将出资400亿美元成立丝路基金,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资源开发、产业合作和金融合作等与互联互通有关的项目提供投融资支持。2014年11月09日,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习近平发出邀请:丝路基金是开放的,可以根据地区、行业或者项目类型设立子基金,欢迎亚洲域内外的投资者积极参与。这是由中国外汇储备、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中国进出口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共同出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按照市场化、国际化、专业化原则设立的中长期开发投资基金,重点是在“一带一路”发展进程中寻找投资机会并提供相应的投融资服务。首期资本金100亿美元中,外汇储备通过其投资平台出资65亿美元,中投、进出口银行、国开行亦分别出资15亿、15亿和5亿美元。2014年12月29日,丝路基金有限责任公司在北京注册成立,并正式开始运行,金琦出任公司董事长。2015年12月14日丝路基金称,已与哈萨克斯坦出口投资署签署框架协议,并出资20亿美元,建立中国-哈萨克斯坦产能合作专项基金,这是丝路基金成立以来设立的首个专项基金。

二是成立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这是一个政府间性质的亚洲区域多边开发机构。重点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成立宗旨是为了促进亚洲区域的建设互联互通化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并且加强中国及其他亚洲国家和地区的合作,是首个由中国倡议设立的多边金融机构,总部设在北京,法定资本1000亿美元。2013年10月2日,习近平主席提出筹建倡议,2014年10月24日,包括中国、印度、新加坡等在内21个首批意向创始成员国的财长和授权代表在北京签约,共同决定成立亚投行。2015年12月25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正式成立。2016年1月16日至18日,亚投行开业仪式暨理事会和董事会成立大会在北京举行。目前,亚投行的治理结构分理事会、董事会、管理层三层。理事会是最高决策机构,每个成员在亚投行有正副理事各一名。董事会有12名董事,其中域内9名,域外3名。管理层由行长和5位副行长组成。

三是自由贸易区合作、次区域经济合作的雏形已经形成在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引领下,中国设想与沿线经济体发展诉求对接,催生了一系列自由贸易区合作、次区域经济合作设想。其中,中巴经济走廊是指中国和巴基斯坦两国共同打造的中国新疆乌鲁木齐—喀什—红其拉甫—巴基斯坦苏斯特—洪扎—吉尔吉特—白沙瓦—伊斯兰堡—卡拉奇—瓜达尔港全长4625公里的交通大动脉。中印缅孟经济走廊辐射作用将带动南亚、东南亚、东亚三大经济板块联合发展。中国西南、印度东部、缅甸、孟加拉相对而言均不发达,此前邦省级别的合作动力有限。而将打造“经济走廊”上升至国家层面,能够通过四国延伸带动亚洲经济最重要三块区域的联动发展。这既是中国最大的国际责任和历史担当,也是中国贡献给世界的最大确定性。习近平主席强调,“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契合中国、沿线国家和本地区发展需要,符合有关各方共同利益,顺应了地区和全球合作潮流。他指出,“一带一路”建设不是要替代现有地区合作机制和倡议,而是要在已有基础上,推动沿线国家实现发展战略相互对接、优势互补。

总而言之,万事俱备,东风已起。“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不仅具有坚实的实践基础,而且也是中国未来对全球经济增长做出更大贡献的一种承诺。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已经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可以毫不谦虚地说在全球“一枝独秀”。与此同时,我们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中国的企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是在铁路、公路、机场、港口、水电、火电建设方面,在国际上具有明显的竞争力。“一带一路”战略在实践中强调沿线国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互联互通、资金融通、货物畅通的目的,对推动各国的经济增长和企业繁荣无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值得期待。

(作者杨宜勇,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