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青藏铁路上的父子"摆渡人"

下午3点40分,随着一声嘹亮的汽笛声响起,从拉萨开往重庆北的Z224趟旅客列车缓缓驶出西宁火车站。2019年的春运对于李海云来说意义非凡,因为这个春运不仅是他退休前的最后一个春运,也是儿子李城来到自己班组的第一个春运。

【新春走基层】青藏铁路上的父子"摆渡人"

来源: 新华社
2019-01-22 16:52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下午3点40分,随着一声嘹亮的汽笛声响起,从拉萨开往重庆北的Z224趟旅客列车缓缓驶出西宁火车站。客运三班职工李海云整了整衣领,走向在站台另一头的儿子李城。“我们两个需要在换乘时站在站台两头,保证所有乘客都能顺利换乘。”李海云说。

今年54岁的李海云,在西宁火车站工作了大半辈子。自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通车以来,他就一直从事着客运换乘工作。换乘也称“摆渡”,是青藏铁路独有的工种。西宁站作为青藏铁路的起点,是进藏旅客列车途经的唯一枢纽站,也是全国铁路中唯一需要下车换乘的车站,所有开往拉萨的25G型普通列车,均要在西宁站下车改乘25T型带有制氧设备的列车。

“我的工作嘛,就是让每一位乘客又快又安全地换乘。”李海云说,帮助旅客找回遗失物品、为重点旅客推轮椅抬担架、救助身体不适的旅客……13年来,李海云在站台上迎来送往了数不清的乘客。在他眼里,保质保量地做好这些琐碎工作,让旅客安全顺利换乘,就是他的“摆渡之道”。

2019年的春运对于李海云来说意义非凡,因为这个春运不仅是他退休前的最后一个春运,也是儿子李城来到自己班组的第一个春运。

“他还不太熟悉情况,需要好好学习。”李海云边帮儿子整理衣服,边笑着说,“不同的站有不同的注意事项,他刚来,很多事情都不熟悉,但挺认真,不会重复犯错。”

去年11月,李城从海拔3596米的拉萨车务段曲水县站调往西宁站工作。在报到当天的车间点名会上,车间主任分配新调来的8名职工,随机将李城分配到客运三班跟班作业。刚分配完,班组里的许多职工就笑了,原来客运三班正是李海云所在的班组。

“当时我不知道我爸也在那个班组,当晚回家跟他说分班情况,才知道他也在客运三班。”李城笑着说。从此,李城便意外地与父亲李海云成了一个班组、一个站台的好搭档。

“李师傅,Z224东侧乘降完毕”。在标准化作业过程中,李城也像班组里的其他人一样称李海云为李师傅。李海云以前带过8个徒弟,每次听到儿子这么称呼他,就会感到十分欣慰。为让李城更好地学习业务,李海云经常在晚上11点全天的接发列车工作结束后,带着他去练习业务技能。

“有次练习紧急情况下的刹停扶梯,我爸就带我练到了凌晨两点。”李城说,在工作中父亲会收起在家时的温和,认真对待每一个细节,容不得出一点差错。

工作间隙,李海云时不时地从自己的大檐帽里取出列车时刻表,耐心地指着笔记上的标注,给李城传授换乘的工作经。说起这张表,李海云笑了:“我们客运车间的职工都喜欢把列车时刻表放在帽子里,方便及时查看。我在这张表上做了很多笔记,每一个标注都有用处,想在退休前教给儿子,免得他以后出错。”

“我教儿子业务,他教我藏语。”西宁站作为铁路入藏、出藏的要道和门户,藏族旅客较多,换乘工作中难免会用到藏语。李城在西藏工作期间学了藏语,趁着空闲就教父亲。以往,李海云对藏语一窍不通,现在他也学会了“车票”“身份证”等一些简单的客运用语,在服务藏族旅客时更加得心应手。

李海云是一个不善言辞的人,从儿子在新疆当兵到来西藏工作的6年间,父子间一直书信往来,几十封书信见证着父子的情感。如今,父子俩从千里的守候变为了车头车尾的守望。今年春节,父子二人将在车站迎接新年。

五个小时后,汽笛声再次响起,又一趟列车驶入站台,李海云为李城扶了扶帽子,拍了拍儿子的肩膀,转身向站台的另一头走去,似是传承,又像托付……

(王浡 魏玉坤)

【责任编辑:王晗】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