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为什么强调“底线思维”

来源:人民网    2019-01-30 10:19
来源: 人民网
2019-01-30 10:19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1月21日,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提高防控能力,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

在此之前,习近平曾在多个场合强调“底线思维”。他为什么如此重视“底线思维”?如何用好底线思维?梳理习近平对“底线思维”的重要论述,我们可以从中找到答案。

  ◎谋划和推进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离不开底线思维

在习近平看来,谋划和推进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离不开底线思维。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在各项工作中要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

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四十次集体学习时,他强调维护金融安全,要坚持底线思维,坚持问题导向;

在主持召开国家安全工作座谈会时,他强调要坚持底线思维,把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大会上,他强调必须强化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全部心思向打仗聚焦,各项工作向打仗用劲;

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他强调对外工作要坚持底线思维和风险意识。

实践证明,中国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发展成就,成功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离不开“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底线思维。

当前,“我国形势总体上是好的”,同时也“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复杂敏感的周边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

面对国内外环境发生的深刻变化,只有高度重视底线思维,把困难和挑战估计得充分一些,把预案做得周密一些,积极寻求规避系统性风险、化解复杂矛盾、谋求创新发展的路径和方法,牢牢守住底线,才能遇事不慌、临危不乱,才能不走弯路、不跌跤。

◎坚持底线思维,“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

守好底线的关键和基本要求是什么?习近平纵观全局,明确指出:中国是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一旦出现就无法挽回、无法弥补。我们的立场是胆子要大、步子要稳,既要大胆探索、勇于开拓,也要稳妥审慎、三思而后行。他还多次强调,要坚持底线思维,不回避矛盾,不掩盖问题,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

“稳妥审慎”“从坏处准备”,强调的是底线思维与忧患意识息息相关。

对此,习近平曾详细阐述。他指出,我们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就是忧党、忧国、忧民意识,这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担当。要深刻认识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深刻认识党面临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的尖锐性和严峻性,深刻认识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

着眼于这一要求,这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将主题定位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各级领导干部的工作千头万绪,在做每一项工作前,首先要搞清楚底线在哪里、风险在哪里,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能做,最坏的情况是什么、最好的结果要什么。一旦这些问题没有想明白,越过了底线,忽视了风险,就会给党和人民的事业造成重大损失。

◎用好底线思维,“要高度警惕‘黑天鹅’事件,也要防范‘灰犀牛’事件”

习近平非常善于以底线思维思考和解决问题。这次研讨班开班式上,他就政治、意识形态、经济、科技、社会、外部环境、党的建设等领域,阐述了一系列重要问题的基本底线。

在分析我国经济形势时,他强调要增强忧患意识,未雨绸缪,精准研判、妥善应对经济领域可能出现的重大风险。

在谈科技领域安全时,他指出要解决资源配置重复、科研力量分散、创新主体功能定位不清晰等突出问题,加快补短板。

在分析我国外部环境时,他指出要既聚焦重点、又统揽全局,有效防范各类风险连锁联动。

在谈到全面从严治党时,他肯定了清除党内存在的严重隐患“成效显著”,更强调“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高枕无忧”。

这些论述,无不体现了习近平对底线思维的深刻认识和精准把握。

如何用好底线思维?习近平也给出明确答案:我们必须始终保持高度警惕,既要高度警惕“黑天鹅”事件,也要防范“灰犀牛”事件;既要有防范风险的先手,也要有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既要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战,也要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

他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要坚持守土有责、守土尽责,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工作做实做细做好。科学预见形势发展走势和隐藏其中的风险挑战,做到未雨绸缪。还要敢于担当、敢于斗争,年轻干部要到重大斗争中去真刀真枪干。以“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的顽强意志,应对好每一场重大风险挑战,切实把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做实做好。

(王坎 尚丹)

【责任编辑:沈洋】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