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鼓晨钟鹤林寺(跟着唐诗宋词去旅游)

暮鼓晨钟鹤林寺(跟着唐诗宋词去旅游)

来源:人民日报 2019-02-08 09:26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鹤林阁。
印夏薇摄

《送灵澈上人》

刘长卿(唐)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竹林掩映,古寺中远远传来清远的钟声,转眼又到了依依惜别的黄昏。夕阳西下,好友灵澈戴着斗笠在微雨中独自走向青山深处,渐行渐远的背影终于消失不见。

在这山水之间,在这山水之外,年过花甲的刘长卿触动思绪,注目的视线慢慢模糊。心中的情感,究竟是殊途同归还是淡泊感怀?耳边的钟声,终归是催促还是召唤?眼前的这一幕,到底是诗还是画?

画面再次清晰延展,时光已经悄然流转变换。1000多年以后,古迹还在,当年的目送成为隽永的诗篇,惜别的情意一路传唱至今。

这就是位于今天江苏镇江南山风景区的鹤林寺,是南山景区最古老、最著名的寺院。鹤林寺,初名竹林寺,始建于东晋大兴四年,以佛教律院享誉古今。传说,东晋末年刘裕时常劳作休息寺内,有黄鹤飞舞其上,及其即位遂改寺名为鹤林寺。唐开元天宝年间,始改禅宗,名古竹院,后毁。南宋重建,改名报恩光孝禅寺。明永乐中,寺尽废,僧得月稍葺治之于磨笄山下,就是现在鹤林寺所在的地方。后来几经兴废。

鹤林寺在唐时范围较大,据说出了山门就到城门——鹤林门。由于古寺靠近城市,山明水秀、风景幽美,文人墨客时常流连其间,留下了许多佳话。除了诗人刘长卿外,还有同时代李绅的“鹤栖峰下青莲宇,花发江城世界春”,李涉的“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以及宋代曾巩的“昔人春尽强登山,只肯逢僧半日闲”,苏轼的“古寺满修竹,深林闻杜鹃”等。北宋画家米芾曾居鹤林寺多年,相传他曾对寺僧说死后魂魄愿为鹤林寺的伽蓝神守护山门。根据他生前的愿望,亲友将其归葬镇江,后人在南郊鹤林寺山门前建供祠,供奉米芾遗像。如今,祠堂已经不在,但米芾墓犹存。

相传,寺院中曾有寄奴泉、米颠墓、逢僧处、香花桥、杜鹃台、濂溪祠、马祖塔、太傅松八景。今天,除了鹤林寺大殿之外,寺内留存的遗址仅有杜鹃楼、杜鹃台。据介绍,鹤林寺与杜鹃有着不解之缘。相传唐贞元年间,有番僧在天台用钵盂盛杜鹃花根,带到鹤林培养种植。此花成活后,每年暮春开花。

值得一提的是,前几年,鹤林寺陆续建成鹤林寺大殿前广场牌坊,以及寺内的放生池。目前,鹤林寺大殿及杜鹃楼修缮工程已经通过文保专家验收。正在进行的鹤林寺恢复工作,不仅将建设鹤林寺遗址公园,后续还将逐步恢复寺院八景。将在寺院后侧的石壁处建设一座诗碑亭,上刻李涉诗《题鹤林寺僧舍》,同时沿着石壁建一条诗碑廊,陈列刘长卿、苏轼等历代名人咏鹤林寺的诗文。届时,人们将能在“烟雨鹤林”美景中,细细品味这些历史传说和不朽诗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