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运故事:大桥“吹冰人”

深夜,白河桥上的温度已经跌破零下15度,借着几束微弱的灯光,刘志成和他的同事们上桥进行“吹冰”作业。确认完一号桥墩状态正常后,刘志成又小心翼翼的走到二号桥墩上方,探着身子,认真检查“吹冰”效果,反复确认桥墩周围“活水圈”大小是否达标。

春运故事:大桥“吹冰人”

来源:央视网 2019-02-08 10:45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北京到通辽铁路白河桥梁工区,有一座铁路桥,冬季桥下水面结冰,但两个桥墩周围,总会各有一个两米左右的活水圈,保护桥墩不冻和铁路安全,这就全靠日夜坚守大桥的“吹冰人”。

深夜,白河桥上的温度已经跌破零下15度,借着几束微弱的灯光,刘志成和他的同事们上桥进行“吹冰”作业。

确认完一号桥墩状态正常后,刘志成又小心翼翼的走到二号桥墩上方,探着身子,认真检查“吹冰”效果,反复确认桥墩周围“活水圈”大小是否达标。

喇叭声打破了深夜的寂静,原来这是防护员王万杰提醒专心工作的刘志成,有火车来了,赶紧避让。今年春运期间,每天有78列京通线客、货列车通过白河桥,这也就意味着平均20分钟就有一趟车经过。

今年60岁的刘志成和6名工友已经在这里守护大桥二十多年,每年11月到次年3月的结冰期,是他们最忙的时候。大桥桥墩一旦被冻住,挤压变形,就会危及桥上的行车安全,所以他们这些“吹冰人”就要想方设法确保桥墩距离活水圈外围始终有2米以上的安全距离,千万不能冻上。

每次“吹冰”,机械手启动空压机,气体就顺着风管传送到预埋在水面下、桥墩四周的胶管里。随后,气体会从胶管表面的小孔“吹”出来,产生水泡,就能扰动水流,防止桥墩结冰。

这几天天冷,“吹冰”密度加大,刘志成和同事们每天要上5、6次桥,检查“吹冰”效果。严寒天气,为了监听上、下行列车经过,耳朵都要露在外面。这些年下来,大家都落下了病根。

除了耐冻,这些“吹冰人”更要耐住寂寞。工区在密云深山里,只有一部只能接、不能打的座机,去年手机信号才覆盖。

在这些大桥“吹冰人”看来,生活上的苦不怕,最怕的是停电和空压机“罢工”。这时。他们只能穿上锯齿鞋,上到冰面和水面的结合处,用最原始的工具砸,再用特大号笊篱把浮冰捞出去,确保桥墩不冻上。

今年春节,刘志成和同事们还是不能回家过年,每天雷打不动的上桥“吹冰”,确保线路安全、旅客安全是他们最大的责任和坚守的动力。

 

【责任编辑:张锦】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