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帮带照亮基层奋斗之路

在安吉,“导师帮带制”成了培养干部的新模式。当前,“三服务”活动在全省展开,干部服务群众、服务基层要讲实效、讲频率,也要讲效率、讲方法。基层奋斗之路需要明灯照亮,更需要年轻干部自身脚踏实地、坚定前行。

“导师”帮带照亮基层奋斗之路

来源:浙江新闻客户端 2019-04-16 16:37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今日说|“导师”帮带照亮基层奋斗之路

评论员 周宇晗

务学不如务求师。一位良师代表着专业的指导和丰富的经验,意味着可以少走弯路、岔路,更好地完成学习和工作目标,在基层工作中也是如此。当前一些年轻干部刚出象牙塔便下基层,满怀干事创业之心,却因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对基层情况了解不深而不得章法、屡次碰壁,久而久之消磨了激情和斗志,这既不利于基层工作的开展,也不利于政府部门中层队伍的“自我造血”。

在安吉,“导师帮带制”成了培养干部的新模式。能治、善治者开了“速成班”,当了年轻干部的“金手指”,帮助他们提高应对农村复杂局面、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师带徒、徒成师的良性循环,不仅使基层治理的有益经验得到传承,也使治理过程中的痛点、堵点,一些长期性和持续性的问题得以“换届不翻篇”,“一任接着一任干”的优良作风得以弘扬。

当前,“三服务”活动在全省展开,干部服务群众、服务基层要讲实效、讲频率,也要讲效率、讲方法。导师帮带,其实是积极意义上的“弯道超车”,可以让基层干部更好更快地融入工作环境,也更好更快地在自己的岗位上实现价值。同时,这也是基层治理的创新实践,对政府部门内部而言,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带动下,同事之间更加融洽,沟通协作少了顾忌多了真诚,尤其是将帮带效果作为双方评先推优、尽职晋级的重要依据,营造了良性竞争氛围。对基层工作开展而言,好钢要用在刀刃上,为民服务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有了导师传授的真本领做后盾,才能有的放矢、箭无虚发。

师傅领进门,修行看个人。导师与“捷径”不能划等号,年轻干部也不能就此懈怠。世上没有一以概之、一劳永逸的方法论,面对工作中不断涌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只有始终坚持自我学习和自我锤炼,才能尽早出师,真正成为业务骨干和中坚力量。基层奋斗之路需要明灯照亮,更需要年轻干部自身脚踏实地、坚定前行。

(周宇晗)

【责任编辑:王晗】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