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又慢又挤到快速直达(我和我的祖国)

从安徽到上海打工已整整18年。这样的长途跋涉,遇到晴好天气倒还将就,若是碰上大雪封路、道路结冰,不折腾十几个小时,根本到不了目的地。最早的时候,我们总是乘坐慢车(普快),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绿皮火车。

从又慢又挤到快速直达(我和我的祖国)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2019-04-30 10:16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从安徽到上海打工已整整18年。每年一到腊月底,我们一家三口总要想方设法返乡过年,与留守家园的老人团聚。过年后又辞别故乡,再次回到打工的地方。

安徽到上海,往返一趟将近1000公里。这段路程,如今不算啥,在过去那可真不容易。

记得我们刚来上海那几年,是乘坐中巴车出门的。那些中巴车都是民营的,一辆车里挤了三四十人。在狭小的空间内,座位不够,就放置几条长板凳和数只小板凳,人挨人,头碰头。最难熬的是夏天,车里没有空调,整个车厢就像一个大蒸笼。

这样的长途跋涉,遇到晴好天气倒还将就,若是碰上大雪封路、道路结冰,不折腾十几个小时,根本到不了目的地。

那些车经常晚上发车,或者是凌晨三四点钟发车。为了能乘上车子,我们经常一两点钟就得起床。

再往后几年,镇上有人购置了几辆大巴,开始合伙跑长途。大巴相比中巴,车况和性能都好了许多,安全性也有保障。一到春运,不少大巴老板们还从上海的旅游公司租赁大巴,聘请司机增加车辆。即使这样,仍难以满足乘客出行的需求。

这些大巴车就在老家的小镇上驻点。每逢年后出门,我们的行李箱都塞得满满的。为了方便,多数时候我们会选择乘坐大巴出行。而年前返乡,我们则会选择乘坐火车。

乘坐火车,又是另一番滋味。

最早的时候,我们总是乘坐慢车(普快),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绿皮火车。慢车,就是大站小站站站停,有时还临时停车让道。就拿我们常走的上海到滁州的这段线路来说,约350公里,走走停停要花6个小时。

慢尚且能忍,最难忍的是挤。为了能在节前赶回家与家人团聚,每一节车厢都挤满了乘客。车厢连接处、过道里站满了人,甚至连厕所里、椅背上都挤满了人。那时候,大家都是拼了命地挤上车,从车门挤不进去的,就从车窗往里爬。有的是一家子,这个刚挤进去,那个还没挤进去,火车就开动了。

从1997年到2004年,中国铁路实行了好几次大面积提速。那时,也有快速、特快、直达列车可供选乘。由于绿皮火车票价低,大多数打工者出行还是选择乘坐慢车。

随着2008年京津城际铁路和2009年合武高铁、武广高铁相继通车,我国高铁飞速发展。飞驰穿梭在高铁线上的“和谐号”“复兴号”动车组列车,快如闪电,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出行,极大地改善了人们乘坐的舒适度,也大大缩短了人们出行的时间。还拿上海到滁州来说,最快只要一个半小时左右就能到家了。

如今,那承载过我们太多回忆的绿皮火车渐渐淡出历史舞台。坐在宽敞、整洁的动车车厢里,人们有说有笑,心情轻松而愉悦,真是一种享受啊。

回首过去,从摇晃颠簸的中巴,到风驰电掣的高铁,我国交通事业的快速发展有目共睹。我们是中国地面交通的参与者,也是见证人。我们见证了中国高铁的飞速发展,这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科技创新带来的辉煌成就,它带来的是极大的便捷和舒适,真正给广大老百姓的出行带来了福音。

《 人民日报 》( 2019年04月30日 08 版)

(王福友)

【责任编辑:沈洋】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