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晓新:父子两代守护白河70载 白河精神代代相承

在长城脚下、妫水河畔,2019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这幅“美丽中国新画卷”正吸引着八方游客纷至沓来。白河堡水库管理处有位普通职工秦晓新,秦家两代、父子三人从事的都是水文工作。

秦晓新:父子两代守护白河70载 白河精神代代相承

来源:央视网 2019-05-14 12:33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在长城脚下、妫水河畔,2019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这幅“美丽中国新画卷”正吸引着八方游客纷至沓来。殊不知,北京世园会园区所在地北京延庆曾是一个缺水干旱、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一度被称为“塞外沙城”。水是延庆发展的命脉,经过当地人民几十年的努力,如今的延庆已成为北京唯一全境都是水源保护地的城区,这个变化承载着几代延庆人的梦想和记忆。

秦家两代三人均做水文工作

  秦家两代三人均做水文工作

“南有红旗渠,北有白河堡。”白河堡水库是北京第五大水库和海拔最高的水库,也是北京城市生活用水的重要水源地之一,被誉为“燕山天池”。延庆白河水利工程开始于1970年,先后历时14年,参与施工的有3万人。

冒寒风、战酷暑,白河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就为实现延庆人民“引水入川”的梦想。他们不仅造就了雄伟的白河堡水库,也铸就了“勇挑重担、迎难而上、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白河精神。一代又一代的白河人,将青春和汗水洒在这片水域。

白河堡水库管理处有位普通职工秦晓新,秦家两代、父子三人从事的都是水文工作。“我们父子三人从事水文工作将近70年。父亲从1950年参加工作到他退休有45年。”秦晓新和弟弟秦晓峰继承了父亲的梦想,一直守护着这座水库。

秦晓新

  秦晓新

30多年,秦晓新一直致力于水文勘测工作。“水文勘测工作没有时间限制,根据天气情况,水流变化情况,需要随时掌握。”每一次输水,他的足迹都遍布河道和干渠。他回忆说,多的时候一年中光下水就要下250-260次。尤其在冬天,测量上岸一出水面,胶裤上都是冰碴。1979年3月的一天,秦晓新像往常一样正在测量水流,上游突发凌汛,将近五米高的河水连水带冰冲下来把秦晓新打入河底,他赶紧爬起来往岸上跑,感觉双腿像灌了铅一样。他说当时大脑一片空白,后来回忆这段经历却也有些后怕,这件事也为测量工作敲响安全警钟。

秦晓新在工作现场

  秦晓新在工作现场

为了测洪峰,秦晓新几天几夜不合眼,甚至不顾山上滑落的碎石和湍急的河水,站在河道中央去测水。他回忆说,1985年那场洪水,水位观测了71次,洪峰变化勘测了8次,洪水从起涨到落的58个小时他愣是没合眼。从1985年到现在,白河堡水库所有的雨情、水情、流量资料,从前期的实地勘测、收集整理,到后期的汇编装订,全都有秦晓新的署名。

秦晓新的半生都献给了白河。在一次次留下精准数据的同时,他也患上了去不了根的腿疼和腰疼病。秦家三父子守护了白河70年,白河里承载着他们两代人的梦想与记忆,白河精神也将在白河人的传承下历久弥新。

【责任编辑:王安琪】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