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画数字乡村图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数字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更好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也为我国乡村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纲要》提出在加快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要大幅提升乡村网络设施水平,完善信息终端和服务供给,加快乡村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

勾画数字乡村图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来源:中国网 2019-05-18 18:58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刘畅东北财经大学经济与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

数字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更好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也为我国乡村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明确提出了我国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目标,全面勾画了未来30年数字乡村发展道路与基本思路,是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和《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的总体方案和路线图。

四步走全面建成数字乡村,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纲要》结合当前与长远,提出了四个阶段性战略目标:到2020年,“数字乡村建设取得初步进展”,全国行政村4G覆盖率超过98%,农村互联网普及率明显提升;到2025年,“数字乡村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乡村4G深化普及、5G创新应用,城乡“数字鸿沟”明显缩小;到2035年,“数字乡村建设取得长足进展”,城乡“数字鸿沟”大幅缩小,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数字乡村”,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前两个阶段体现了补短板和强基础的短期目标。后两个阶段体现了创新与均衡发展的中长期目标。

“弥合城乡‘数字鸿沟’”与“坚持城乡融合”是亮点

传统社会中乡村社会发展受制于信息闭塞、教育滞后等不利因素,进入信息社会以后数字经济逐渐缩小了城乡间的数字鸿沟,为乡村的社会培育和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支撑。

《纲要》提出“着力发挥信息技术创新的扩散效应、信息和知识的溢出效应、数字技术释放的普惠效应”,“着力弥合城乡‘数字鸿沟’”,其实质是强调更好地运用科技创新的“普惠效应”及其创新的体制机制的综合性政策效应。同时指出要“坚持城乡融合,创新城乡信息化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引导城市网络、信息、技术和人才等资源向乡村流动,促进城乡要素合理配置”。要让广大农民群众更好地分享经济发展、信息化发展成果,以此提高农村地区居民生活质量,“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同时也更有利于促进城乡的均衡发展。

数字乡村“补短板”和“强基础”是关键

《纲要》提出“加快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村数字经济”,“强化农业农村科技创新供给”等重点任务,“补短板”和“强基础”是关键。数字经济已经深刻融入我国经济社会各领域,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质量与效率提升的驱动力,加快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补齐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这一“短板”是实施“互联网+农业”的基础。

《纲要》提出在加快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要大幅提升乡村网络设施水平,完善信息终端和服务供给,加快乡村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在发展农村数字经济方面,要夯实数字农业基础,推进农业数字化转型,创新农村流通服务体系,积极发展乡村新业态。只有做好“补短板”、“强基础”的关键工作,才能抓住数字经济带来的农业发展的新机遇,积极开展电商业务,实现传统农业的全产业链转型和升级。

(刘畅)

【责任编辑:王晗】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