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新丝绸之路”花园

花园的整体布局采用林地包围草原的形式,园内的树木既有来自欧洲东部和土耳其的物种,也有北京附近山丘上的亚洲东部物种。花园根据植物的生物地理起源,选用中国、中亚、土耳其、东欧等丝绸之路景观带沿线各地的植物,构建了从北京到西方的花园旅程。

走进“新丝绸之路”花园

来源: 光明网
2019-06-02 19:52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北京世园会影记】

光明日报记者 郭红松

以“一带一路”倡议为灵感而创作的园艺作品都会采用哪些元素呢?抱着这样的好奇,在北京世园会大师园内,记者找到了本次世园会创意园之一的“新丝绸之路”花园。

“新丝绸之路”花园入口处 光明日报记者 郭红松摄

花园入口处,是醒目的中国红墙体,上面分别用中文和英文写着“新丝绸之路”,如同一部大书。

沿着弧形的小路走进花园,鲜花和青草芬芳宜人,各种植物将园内装点得五彩缤纷,如果没有足够的植物知识,真是难以将园中植物一一叫出名来。

“新丝绸之路”花园由来自英国的两位设计师詹姆斯·希契莫夫和汤姆·斯图尔特-史密斯联手创作。花园的整体布局采用林地包围草原的形式,园内的树木既有来自欧洲东部和土耳其的物种,也有北京附近山丘上的亚洲东部物种。林冠下层种植着品种丰富的耐阴草本植物,其分布也寓意着从东到西的丝路旅程。

庭园一景 光明日报记者 郭红松摄

花园的园路主要由一对交错的环路构成,象征着古丝绸之路的不同分支。穿过林地,横贯心形花园的弯曲路径,则象征着以铁路为依托的新丝绸之路。沿着它前进,能看到不断变化的景观。设计师希望借此表达:中国,作为一个地跨东西的大国,必将以新的贸易路线、交通运输方式和各类交流,使各国变得更近,使世界变得更小。

花园根据植物的生物地理起源,选用中国、中亚、土耳其、东欧等丝绸之路景观带沿线各地的植物,构建了从北京到西方的花园旅程。来自巴尔干半岛的棉毛水苏,来自伊朗的波斯菊,还有来自中国西北地区的新疆鼠尾草、扁叶刺芹……在世园会期间,它们将渐次开放,与游人见面。

花园内的主体形象由两个用竹子编织的竹帐篷组成。竹帐篷内部设有钢结构、膜结构,可收集雨水,这样的结构在草原上还起着遮阳作用。竹帐篷是人们小憩的地方,也是无机的人工构筑物和有机的植被相遇、融合的地方。在这里休憩时,可以体会到设计师通过巧妙地改造自然景观,使新的景观能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在这个园林景观里,种植的植物难以发现人工的痕迹,实在是难能可贵。

  植物掩映中的竹帐篷 光明日报记者 郭红松摄

来自天津的张女士说:“我非常喜欢这个花园,用手机扫描植物边上的说明牌,能了解很多植物花卉知识。虽然没有出国,却观赏到了不同国家的植物,这也让我对这些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充满了想象,期待着能够早日和家人一起踏上丝绸之路的旅程。”

据了解,世园会闭幕后,“新丝绸之路”花园将被永久保留。

《光明日报》(2019年06月02日 10版)

(郭红松)

【责任编辑:王晗】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