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村民用草药为红军疗伤(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

瑶族村民用草药为红军疗伤(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

来源:人民日报 2019-06-22 09:54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图为谭长标(左一)在给记者讲述其母亲救助小红军的故事。

本报记者 崔 璨摄

1934年冬,在遭到敌军袭击后,一名小红军失散在广东省连县(今连州市)的竹山上。他身穿单衣短裤,光着脚板,瑟瑟发抖,正在山上挖竹笋的瑶族村民李河玉与黄红妹将他背回家中,用草药为他疗伤。

“家里仅有的衣裤鞋子,我妈妈拿给小红军穿,还用米饭粥食给他充饥。”黄红妹的儿子、连州市瑶安民族乡田心村村民谭长标告诉记者,他父母将小红军背下山安置生活,直至解放。

红军长征过连县期间,当地群众冒着风险,以各种方式支援红军的故事还有很多:

连县境内山高路险,敌哨林立,是当地瑶族群众带路,帮助红军冲破重围;

红军在通过敌人三道封锁线进入连县时,供给不继,是当地群众以茶油、冬菇、土纸、竹木等,帮助红军补充给养;

……

为什么在转战南北的长征途中,人们总愿意帮助红军队伍,始终对他们念念不忘?群众路线不是一天走出来的。以心换心,是红军队伍的实际行动,让群众有了真切感受。

冯达飞是连州籍红军将领,他在回到家乡休整时,了解到同乡人受到谣言误导,就积极联络乡亲,发传单、贴标语,宣传党和红军的政策,同时严明纪律,不拿百姓一针一线……这些举动,老百姓看在眼里,心里自然有杆秤。连州市委党史研究专家黄兆星说,“冯达飞密切联系群众,改变了大家的看法。”

连州博物馆的展板上,贴着红军交通员李启财的照片。谈起爷爷李启财和红军,年近六旬的李志标有很多故事,“我爷爷没什么文化,甚至不会写自己的名字,但却告诉我红军好。”

李志标从小跟着爷爷生活,在爷爷的述说里,红军形象日渐清晰:他们是舍命打土匪、保护百姓财产的救星;他们是与土匪交战后留下了足足两箩弹壳的勇士;他们是默默离开、谢绝报偿的恩人……

人民队伍为人民,红军与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战胜艰难险阻的坚强力量,是红旗屹立不倒的坚固支撑。

“敬礼!”冯达飞纪念馆里,一群少先队员向革命先烈表达敬意。“这些有关红军的故事,是我的父母告诉我的,我要再讲给下一代听。”谭长标说,“要把军民团结的传统一代代传下去。”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