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成空谈

莫让“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成空谈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19-07-16 16:44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近日,有媒体曝出,一名初一女生因成绩不佳频繁遭到老师辱骂。当地教育部门调查发现,辱骂情况属实,决定给予老师记过处分并撤销其教师资格。

“在管理上是我错了,我向你真诚地道一声'对不起',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需要什么帮助,我一定竭尽所能,让你如愿以偿,希望能得到你的原谅。”涉事老师王某一改录音中刻薄、粗鲁的说话态度,在媒体记者的拍摄下,向学生婷婷(化名)道歉。

在该学校的光荣栏里,榜上醒目地写着老师王某曾被评为“区级优秀班主任”、“区级优秀教师”,是学生心目中“可敬可畏”的好老师。现在看来,这无疑是一种莫大讽刺。的确,“可畏”是真的“可畏”,录音中老师曾扬言把孩子“捏死在教室里”,不禁令人打起冷颤。不管老师说这话时是出于玩笑还是一时愤怒的气话,他都足以让身上肩负的“人民教师”四字蒙羞。

在这个事件中,除了老师长期的谩骂行为,还有3个细节需要关注:第一,该名老师不仅肆无忌惮地对婷婷进行谩骂,甚至诱导全班学生一起对婷婷进行羞辱,课余时间学生也碍于该老师不敢与婷婷交往。婷婷家人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婷婷本是个活泼的孩子,但从这学期开始,慢慢变得沉默寡言,不愿与外界接触。

早在几个月前,婷婷就向自己的父母表示老师多次存在辱骂自己的情况,但当时父母却不以为意,逼得婷婷自己通过偷偷录音的方式录下老师的污言秽语,其父母才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

记者在采访该校老师时,一位老师表示,“家长在不能正确认识学校教育的情况下,促使孩子和老师去搞对抗,这也是一种教育的悲哀。”另一位老师竟然也表示老师王某只是“措辞不当”,这是“为了爱孩子”、“通过刺激激发孩子”。

试想一下,遇到问题后,婷婷本可向自己最亲近的三种关系:同班同学、父母以及学校负责管理的老师倾诉遭遇、寻求帮助,但同学迫于老师压力让婷婷一人在班上孤立无援,在家里由于父母轻视问题严重性而得不到理解,而学校管理层态度冷漠、认识模糊、行动迟缓,为老师的不当行为庇护和搪塞,让教书育人的殿堂变得麻木冷漠。如果婷婷没有及时录音,如果没有舆论监督引起上级管理部门重视,小女孩将继续长期遭受该老师的辱骂,同学的指责与孤立、家长的忽视,在这个花季一般的年龄,默默忍受人性中的狭隘与邪恶,后果如何,难以想象。

学生的成长需要学校、家庭乃至整个社会的共同呵护。2018年,教育部出台《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其中明确表示“不得歧视、侮辱学生,严禁虐待、伤害学生。”同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2018年修订)》,明确规定如出现此类问题的惩戒措施。对于学校,应明确贯彻落实文件内容,一旦出现违反师德现象及时调查,对违反师德的教师依法依规处置,同时应反思唯成绩论思维及教师考评机制。在家庭里,家长应懂得倾听孩子,对其在学校的经历提起重视,必要时及时和校方沟通解决。但最根本的,还是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育人意识,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健全人格、树立良好品格,让“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扎根每一个教师心中,莫让这句话成为空谈。(卫来)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