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好科创板改革“试验田”

种好科创板改革“试验田”,应把握好敢于容错、善于放权、严于监管这三个关键,边试点边总结,必能行稳致远。可以预见,科创板改革“试验田”将增强资本市场对创业创新企业支持力度,激发风险资本对高科技企业的孵化功能,最终发挥撬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杠杆作用。

种好科创板改革“试验田”

来源:中国证券报 2019-07-19 06:49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开弓没有回头箭。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这项资本市场增量改革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种好科创板改革“试验田”,应把握好敢于容错、善于放权、严于监管这三个关键,边试点边总结,必能行稳致远。

敢于容错方能创新。创新总是伴随着风险,这是事物发展规律。作为资本市场基础制度的重大创新,科创板的机遇与风险并存。从科创企业属性来讲,技术迭代快、盈利模式不确定等因素导致很多企业难以跨过“死亡峡谷”;从制度设计来说,科创板是对现行资本市场基础制度的重构,相关规则和方案难以十全十美;从实际运行来看,仅开市当天就可能出现科创板股票被爆炒、遇冷、破发、大面积临停等诸多情况,更多意外状况可能超出方案设计范畴。对此,市场各方应有充分认识,提高对改革试点的容错度,特别是相关监管部门应完善容错机制,健全纠错机制。

善于放权方能充分市场化。市场化是资本市场改革基本方向,也是科创板制度的一大特点。充分信息披露让市场选择上市公司,放开或放宽涨跌限制让市场各方直接博弈定价权,核心要素在于厘清政府与市场边界,相关主管部门应深化“放管服”,大胆放权,摒弃过往的“父爱主义”,注重完善市场机制,通过“无形的手”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

严于监管方能“良币驱逐劣币”。“容错”“放权”固然重要,但容错不等于放任错误,放权不等于放松监管。科创板体现了严监管特点,可能以此为突破口提升整个资本市场违法违规成本。最近,证监会对两家大券商擅自删改科创板申报文件出具警示函就释放了从严监管的信号。而且,最高人民法院出台了为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改革提供司法保障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了“什么不能做”的法律红线。唯此,构建全方位的监管体系,方能真正营造三公市场环境,形成“良币驱逐劣币”的正向反馈机制,从源头上提升上市公司质量。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对于科创板改革“试验田”的新特色、新挑战,要敞开心扉,给予理解,更要保持改革定力,敢闯敢试,突破藩篱。可以预见,科创板改革“试验田”将增强资本市场对创业创新企业支持力度,激发风险资本对高科技企业的孵化功能,最终发挥撬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杠杆作用。

【责任编辑:黄河流】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