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主席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主旨演讲中指出共建“一带一路”要聚焦重点,深耕细作,沿着高质量方向不断向前发展。可以说,“一带一路”建设已经由“写意画”进入到“工笔画”阶段。进入新阶段,“一带一路”不能停留在想象和愿景层面,而应该注重实践和经验累计。“一带一路”的高质量与靠持续发展要依靠“丝路人”投入更多“丝路情”。
高质量发展需要“丝路人”不懈奋斗
“一带一路”建设聚焦的是互联互通,深化的是务实合作,说到底是中国在实践中不断推进国际合作的重要举措,是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平台。“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体现出中国人推崇的“天下情怀”和“责任担当”。中国的发展要与世界同步,中国发展也会带动世界的发展。从国际关系发展的实践角度看,国际合作深入推进与开展需要有情感因素做支撑。可以说,情感因素既是国际合作的不竭动力,也是其目标和落脚点。从“一带一路”积累的实践经验看,情感因素突出的表现为相关国家民众对“一带一路”了解与认同程度的不断加深,这也是民心相通的基础和保障。
中国人十分强调“事在人为”,也就是事情能否顺利完成要看人的主观努力程度如何,人的因素被认为是事业成功的关键所在。在国际关系实践中,成功的国际合作更是需要人的因素来驱动,否则再美好的规划与倡议也只会是“海市蜃楼”“空中楼阁”,因此,“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更需要“丝路人”来领航和接力。从目前“一带一路”建设的实践看,“丝路人”至少覆盖到政府、企业、学术界、媒体等层面,涉及政府官员、企业家、学者、记者等群体,他们扮演着亲历者、实践者、讲述者、传递者等多重角色。只有这些“丝路人”在不同领域、不同场合不断发挥作用,不断播撒合作种子,“一带一路”才能不断收获成果,才能真正进入到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各方合力需为“一带一路”注入情感
笔者认为,“一带一路”可以被视为新时代一轮深化对外开放的实际政策和举措,更可以被看作是中国对外开放的两条主动脉。从官方到民间,从沿海到内陆的各方力量都在致力于实现与“一带一路”的对接。在过去的6年多的实践中,“一带一路”建设能取得丰硕成果,都得益于“丝路人”的不懈探索和努力。外界很容易感受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对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视程度与投入热情。笔者调研走访的宁波、南通、敦煌这些“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都发挥出自身在科技创新、数字经济、传统工艺、文化承载等方面的优势,主动融入到“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未来,政府、企业、学术界、媒体等领域的“丝路人”未来都应该为“一带一路”建设投入更多情感。
首先,政府在政策引导方面需投入更多感情。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在鼓励企业和个人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方面发挥出引领作用,提供了政策支持,创造了便利条件。其次,企业在积极参与方面需投入更大热情。不同类别的企业都在积极依托“一带一路”实施“走出去”战略,寻求更多的市场和商机,实现与国际的接轨。再次,学术界在深入研究方面需投入更多真情。学者和智库在努力将理论研究更扎实,着眼于对问题与挑战的研究,并提出更多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最后,媒体在传播报道方面需投入了很多激情。在全媒体时代,社交媒体和自媒体在宣传报道“一带一路”方面应该扮演更加积极角色。此外,更多外国友人也应被纳入到参与宣传和介绍“一带一路”的进程。在笔者看来,他们对“一带一路”的亲身经历和切身体会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更容易向相关国际民众传递“一带一路”表达的“中国理念”与“中国方案”。
用情感助力“一带一路”持久永续
“一带一路”不仅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作为对外开放的主动脉,“一带一路”倡议已经完成了构想和规划阶段,正式进入了深入推进与落实阶段。“丝路人”在积极落实和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覆盖范围需要不断拓展,使全球范围内更多认同中国发展理念、认同“一带一路”的友好人士参与进来,投入丰富的情感。这种情感不仅限于中国人自己积极支持,也应扩展为国际友人的热情参与,实现所谓的“共情”,使“一带一路”得到更加广泛的理解与认同,巩固并扩大其在相关国家的社会基础。连续不断的情感投入与累积,可以使“一带一路”在人们心中生根发芽,真正实现民心相通。
(丛培影: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一带一路”与青年研究所秘书长,以色列海法大学亚洲研究系博士后)
(丛培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