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让“失落沙洲”重拾昔日荣光

7月19日,“丝路人·丝路情——2019中外学者交流活动”来到甘肃敦煌,活动成员一起领略敦煌的人文底蕴,感受“一带一路”为这座城市带来的机遇和活力。相信随着不同文明火花的不断碰撞,共建“一带一路”的步伐会越来越快,更多城市会如敦煌一样重拾昔日荣光,更多人民享受“一带一路”带来的繁荣开放。

“一带一路”让“失落沙洲”重拾昔日荣光

来源:海外网 2019-07-20 18:43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敦煌莫高窟(孟庆川/摄)

说起敦煌,人们会想到什么?沙漠戈壁的苍凉神秘,莫高窟里的文化瑰宝,抑或是汉唐时期频繁来往的驼队商旅?7月19日,“丝路人·丝路情——2019中外学者交流活动”来到甘肃敦煌,活动成员一起领略敦煌的人文底蕴,感受“一带一路”为这座城市带来的机遇和活力。

敦煌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城市。两千多年来,来自不同国度、信仰不同宗教、携带不同文化的人们在此商贸往来、互通有无。通过长期的交往,东西方文明在此汇聚交融,形成独特的敦煌文化。然而,受历史政治因素的影响,敦煌曾经的辉煌渐渐消失,在黄沙戈壁的呜鸣中成为一片“失落沙洲”,直到近代才被人们重新忆起。

改革开放后,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敦煌抢抓机遇,借助自身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畅想丝路“红利”,往日的盛景在河西走廊西端重现。2018年,敦煌全市实现生产总值98.78亿元,同比增长5.65%,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均取得了极大改善,特别是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不仅拓宽了敦煌国际交流合作的渠道,也提升了敦煌的国际影响力。敦煌在“一带一路”人文交流、民心相通中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

近年来,国内外大量游客和专家学者前来敦煌观光交流,通过敦煌博物馆里的历史文物,了解这座城市的发展历程;通过敦煌莫高窟里的雕塑壁画,感悟不同古代丝绸之路文化交融的魅力;通过《又见敦煌》《丝路花雨》的优秀剧目,体会敦煌对文化的现代传承。2019年,敦煌游客年接待量破1000万人次,已经连续举办三届的敦煌文博会,每年吸引上千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代表参会,成为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合作交流提供了重要平台。通过敦煌,人们不仅对“一带一路”的深远意义有了更多认知,更将“一带一路”中蕴含的中国理念和中国方案传播到世界各个角落,“一带一路”的独特魅力愈发凸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文交流合作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真正要建成‘一带一路’,必须在沿线国家民众中形成一个相互欣赏、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人文格局。”如今“一带一路”提出6年来,一系列合作项目落地生根,同沿线各国分享了中国发展机遇。未来绘就“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工笔画,更需深化人文交流互鉴,消除相互间的隔阂分歧,更好地实现沿线国家和地区民心相通,增强“一带一路”的磁场效应,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而敦煌将会发挥更大作为。

相信随着不同文明火花的不断碰撞,共建“一带一路”的步伐会越来越快,更多城市会如敦煌一样重拾昔日荣光,更多人民享受“一带一路”带来的繁荣开放。(海外网评论员 孟庆川)

(孟庆川)

【责任编辑:黄河流】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