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郧阳:小袜子做成扶贫大产业

如今,郧阳创新探索的乡镇建“扶贫工厂”、村建“扶贫车间”、户建“扶贫作坊”的模式,已经产生效应,袜业已成为当地扶贫的主导产业之一。郧阳区委书记孙道军告诉记者,全区签约制袜设备全部投产后,可带动1.5万余贫困户脱贫就业,人均每年增收2万余元,贫困户就地就近就业,“挣钱顾家两不误”。

湖北郧阳:小袜子做成扶贫大产业

来源:新华网 2019-07-25 17:15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新华社武汉7月25日电 湖北郧阳:小袜子做成扶贫大产业

新华社记者李伟

“每天至少处理1000双,我缝线,母亲翻袜。”45岁的明刚坐在家中织袜机前一边忙着手头的活儿,一边和记者聊天。

明刚告诉记者,20年前,自己不幸失去左腿,妻子离他而去,留下一个3岁的儿子和一对老人。在被认定为贫困户后,他们搬离大山住进了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新居。新居位于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柳陂镇龙韵村。

明刚和母亲除了加工袜子1个月挣3000多元外,他还负责修理镇扶贫开发公司配给大家的针织机,父亲在村里当保安也有收入,儿子在外打工,收入虽不高,但他家已脱贫。

在郧阳区,像明刚这样的家庭扶贫作坊有200余家。全区19个乡镇都有袜业扶贫工厂和车间,当地引进袜业生产及上下游企业28家,今年上半年实现产值2亿元,带动2600余人在袜业工厂务工,后道工序带动7500余名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其中的75%为贫困户。

这个汉江边一个集老、少、边、穷、库于一体的贫困县区如何摇身一变成为中部地区的“袜都”?这不得不提起2016年12月从水利部来郧阳扶贫挂职的陈伟畅,正是在他的牵线之下,郧阳有了制袜产业。

郧阳贫困发生率达35.48%,最大的短板是老百姓缺少致富的好门路,如何让当地贫困群众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陈伟畅想到了自己的老家浙江省诸暨市大唐镇,这里制袜占国内市场份额的70%,近年来,用工缺口和土地紧张已经成为制约大唐袜企发展的主要因素。

大唐众多袜企迫切需要产能转移,郧阳既有区位优势,又有政策和劳动力的优势,两地一拍即合。

大唐袜业全产业链众多企业进驻郧阳后,迅速在各乡镇建设袜业扶贫车间,当地对有意向开办家庭作坊的贫困户,进行岗前培训后免费提供缝头袜机使用,确保他们能在家庭或者作坊就业增收。

如今,郧阳创新探索的乡镇建“扶贫工厂”、村建“扶贫车间”、户建“扶贫作坊”的模式,已经产生效应,袜业已成为当地扶贫的主导产业之一。

24日,杨溪铺镇青龙泉社区一织袜工厂里,机器轰鸣,1000台世界最先进的织袜机正在紧张调试。郧阳区委书记孙道军告诉记者,全区签约制袜设备全部投产后,可带动1.5万余贫困户脱贫就业,人均每年增收2万余元,贫困户就地就近就业,“挣钱顾家两不误”。

(李伟)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