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鄂豫陕根据地:大家一家 军民一心

鄂豫陕革命根据地是红二十五军长征中建立的根据地。当年,从湖北口回族乡追随红军长征的青年丁起鸿,就是为了穷苦人能过上好日子。广泛宣传红军的主张和政策,不仅为部队增加了战斗力,也为长征走向胜利吹响了号角。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鄂豫陕根据地:大家一家 军民一心

来源:央视网 2019-08-02 14:56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央视网消息:8月1号,再走长征路第52天。湖北郧西。

鄂豫陕革命根据地是红二十五军长征中建立的根据地。郧西县地处鄂陕交界,红二十五军在这里建立了第一批区、乡苏维埃政权。

十堰市郧西县湖北口回族乡,一幢土坯老屋静静屹立,黑瓦黄墙。据当地党史专家介绍,1935年2月19日鄂豫陕省委在这里召开了第20次常委会议,再次提出“大量的扩大红军,建立地方武装,建立苏维埃政权”的战略目标。

原郧西县史志办主任 李仁喜:郧西会议在红二十五军的发展史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会议,红二十五军从鄂豫皖地区出发的时候是2900多人,到我们这地方只有是2500多人,力量削弱,因此红二十五军需要发展壮大。

这次会议,明确部队放弃入川,就地创建根据地的目标。这一决策为红二十五军在陕南积蓄力量,北上接应中央红军创造了条件。

为了扩大部队,红二十五军一边坚持军事斗争,一边放手发动群众,宣传工作有声有色。在印发《什么是红军》传单之后,又刻印了《关于商业政策问题》、《民族政策》、《告国民党士兵书》等布告。其中在《告国民党士兵书》发布后不久,国民党陕军警备第一旅的一个连就投诚参加了红军。

央视记者 黄峰:在郧西县的多个乡镇,至今都还可以见到像我身后这样,写在房子上的红军标语,通过团结农民、发展农民,扩大了队伍。就我目前所在的郧西县关防乡,有一个二天门村,村里的老人告诉我们,当年全村一共有78户,有76人参加了红军。

在关防乡二天门村,被当地人记住的,不仅有写在民房上的红军标语,还有一段感人故事。1935年,村民丁敬礼为了反抗地主的压迫,参加了红军组织的“抗捐队”,因为他读过书,就担任了宣传委员。红军发布的政策和主张,让他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为了把红军的主张告诉更多贫苦百姓,丁敬礼自编红军歌谣,走村串户地唱给大家,其中唱的最多的就是“打富救贫”。这传到了反动民团的耳中,他便成了眼中钉。1935年7月,红军大部队北上后,他不幸被俘。

打富救贫,为的是穷苦人,帮的是老百姓。而为了封锁红军宣传的主张,反动民团对丁敬礼进行了非人的摧残,而直到牺牲那一刻,他也没有改变自己的信念。

大家一家,军民一心,历经生死,不改初心。据统计,郧西县的2409名革命烈士中,半数以上是在保护红军,支援红军中牺牲。正是有了当地穷苦百姓的支持,红二十五军在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充实了力量,来时部队2500余人,只用7个月的时间,就发展到包括地方游击师、抗捐军在内的6000多人。

当年,从湖北口回族乡追随红军长征的青年丁起鸿,就是为了穷苦人能过上好日子。后来他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为了能让后人记住那段历史,丁起鸿给几个孩子都起了特别的名字。

老红军丁起鸿的儿子 郧西县公安局土门派出所民警 丁爱军:我父亲给我们弟兄三个起的名字,老大叫爱民,老二叫爱国,我叫爱军,就是说把红军的这种精神永远刻在我们的名字上,希望我们把红军的精神发扬光大。

正如毛泽东同志说的——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在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红二十五军播撒了革命的火种,也赢得了百姓的信任。广泛宣传红军的主张和政策,不仅为部队增加了战斗力,也为长征走向胜利吹响了号角。

【责任编辑:王晗】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