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以来,我国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国家响应,至今已有包括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内的120多个国家参加,成为全球规模最大、最有代表性的国际经济合作平台和全球公共产品。“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内容是“五通”,即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其最终目标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它不仅是经济共同体,更是文化上的共同体。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经济合作与文化交流是其双轮。“一带一路”要持久开展,需要经济与文化协同推进。长期以来,我国对外文化交流始终落后于经济合作。为了保持经济合作与文化交流两只轮子平衡发展,当前尤其要加快中国文化“走出去”步伐。在这种背景下,2019年8月19日,习近平主席专程考察了丝绸之路上的文化瑰宝——甘肃敦煌莫高窟。他以敦煌为例,要求文化工作者要传播好中国声音,努力为构建“一带一路”服务。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与中国文化“走出去”是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关系。
首先,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将有利于“一带一路”的顺利开展。“一带一路”沿线跨度大、地域广、人口多、文化差异大,多民族、多宗教集聚,政治立场、利益诉求、行为模式都存在差别。这种差异性既不利于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经济合作,也不利于沿线各国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文化传播与交流合作产生的向导力、融合力、创造力、想象力、感染力,可以全面反映“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历史文化、政治现状及利益诉求,从而起到消除偏见、化解歧见、增进共识的效果。
其次,“一带一路”是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最佳载体。“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深化中国与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与贸易往来,促进区域深入合作,实现共商共建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合作发展、造福人民,培养沿线国家对中国文化认知和认同,推进沿线各国文明交流互鉴。当前中国在全球化中的地位以及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占据的领先优势也为中国文化产品“走出去”打开了想象空间。
中国文化“走出去”, 要尊重对外传播规律,要以对方乐于接受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表达中国观点和中国态度。首先我们要对中国文化进行创意表达,让中国文化“活”起来,可以是内容的创意,让中国文化与时俱进;也可以是形式的创新,丰富传统的形象。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文化产品可以进行数字化,并且可以通过移动终端接收,让中国传统文化“潮起来”,并以几何级的速度传播。敦煌市在将传统文化数字化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例如,敦煌研究院开发的数字敦煌体验项目,将莫高窟等用数字影像的方式呈现,将传统文化遗产与现代科技完美结合。此外,他们还与互联网公司合作,将敦煌文化以不同的形式通过互联网传播出去。这些形式包括游戏、音乐、动漫,也包括AR、VR技术的产品创作。
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目的是让其他国家的人们理解和接纳中国文化及其承载的价值观念,也就是文化对外传播要入脑入心,这就要求中国文化“走出去”,要注重融合共生,不应固执地强调单向输出,否则会适得其反。围绕“入脑入心”,需要探索文化“走出去”的方法路径。今年7月,由中央网信办网络评论工作局主办,中国日报网、浙江省委网信办、江苏省委网信办、甘肃省委网信办等承办的“丝路人·丝路情——2019中外学者交流活动”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他们邀请外国友人和拍客,沿着丝绸之路的足迹,走访宁波、南通、敦煌三个“一带一路”标志性城市,了解这些城市积淀的丰富历史文化,考察“一带一路”标杆企业,创新表达方式,运用微博、抖音等多种传播平台,以图文、音视频等多种形式,向外界传播“一带一路”。这方面我相信会越做越好。
作者: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副研究员 姜志达
(姜志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