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地方行系列网评十二】在寻找乡愁中看脱贫攻坚的甘肃样本

有这样一句具有广泛共识的话,“中国人往上数三代,多数来自农村,来自泥土。乡愁也能成为脱贫攻坚的生产力,这在甘肃已有淋漓尽致的展现。真正找到开启金山银山的“金钥匙”,守护浸润乡愁的底蕴,推动现代旅游业在当地可持续发展。

【脱贫攻坚地方行系列网评十二】在寻找乡愁中看脱贫攻坚的甘肃样本

来源:中国甘肃网 2019-09-20 09:32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有这样一句具有广泛共识的话,“中国人往上数三代,多数来自农村,来自泥土。”农耕文化侵染华夏几千年,使得乡村的广袤天地里有国人太多的乡愁所在。如今,不管身在何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恬淡意境成了大多数人的心之向往,这样的“乡愁情结”,也以现代旅游的方式切入,从而在脱贫攻坚领域中起到关键作用。“脱贫攻坚地方行”看甘肃线下采访活动中,我们就看到了这样的甘肃样本。

  甘南州临潭县八角镇庙花山村民宿

因为有了“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所以这里有了鹿鸣居;因为有了“箫韶九成,凤凰来仪”,所以这里就有了凤仪巷……9月18日下午,“脱贫攻坚地方行”看甘肃线下采访团一行走进了甘南州临潭县八角镇庙花山村,在山涧、百草、拾光这些满是诗意的“花庐”民宿中,找寻着那缕缕乡愁。

乡愁也能成为脱贫攻坚的生产力,这在甘肃已有淋漓尽致的展现。全域旅游的大背景之下,游客已经从传统的简单消费转向更高的旅游供给产品,他们希望融入乡村生活,并在乡情民风和青山绿水之间找到心灵的慰藉,继而完成乡愁情愫的皈依。这种体验式的旅游转型升级之路,给甘肃脱贫攻坚打开了新的空间。

真正找到开启金山银山的“金钥匙”,守护浸润乡愁的底蕴,推动现代旅游业在当地可持续发展。要摘掉贫苦的帽子,挖掘乡愁里的经济潜力,并非是简单地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而是要立足既有条件,统筹考虑贫困地区的地理位置、基础条件、文化特色、产业发展等因素,来因地制宜、精准施策。以庙花山村为例,当地“花庐”民宿就是在甘南州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支持下,通过广泛调研,与县乡沟通、群众交流,从规划设计入手,引进“花庐”这一民宿品牌,设计、建设、管理、运营一体化推进。当体验式旅游已经成为品牌,意味着“千村千面”的辨识度就此产生。这也将带动这一领域的核心竞争力的全面提升。

  甘南州临潭县八角镇庙花山村张树霞家的“鹿鸣居”外景

要栽盆景,更要种苗圃。主打乡愁经济的庙花山村,仅仅是甘肃脱贫攻坚的一个样本。往这块西北大地上望去,大漠戈壁、森林草原、冰川雪峰、丹霞砂林等自然奇观,足以容纳下所有人的思绪放飞。而鼓子花儿、道情皮影、陇绣剪纸、太平鼓舞等民俗风情,更足以支撑我们在微观处的乡愁遣怀。当带有特色的乡愁文化已经汇成了强大的消费流之际,此时,乡愁产品以系统性的中高端供给,对接了旅游消费的需求,从而找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正确打开方式。面对这波高质量发展的行情,甘肃也将拾级而上、有所作为。

在寻找乡愁中看脱贫攻坚的甘肃样本。我们已经看到当地以实际行动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真知灼见。如今,在庙花山村,白天在果园里赏桃花、梨花,在深山里摘野果,在溪流边钓山鱼,亲近久违的大自然。夜晚更可仰望星光灿烂,聆听虫鸣鸟叫、潺潺流水声、风穿山林声、农家鸡犬声,品味那份浓浓的乡愁。在绿水青山的环绕之下,乡亲们的“钱”景无忧,走出一条“生态美”与“百姓富”相结合的新路子。未来,这条康庄大道,将越走越稳、越走越顺。

(邵江梅)

【责任编辑:沈洋】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