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重阳尊老敬老更俱时代内涵

中国人向来讲求“百善孝为先”,重阳节蕴含的敬老、惜老之情,对我们每个人而言都有着特殊的意义。大力发展敬老、养老事业,让所有的老人都能够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让敬老爱老的社会价值成为主流开枝散叶,孝亲敬老必将蔚然成风。

让重阳尊老敬老更俱时代内涵

来源:中国江苏网 2019-10-06 17:33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菊花、老酒、登高、茱萸,乃至“每逢佳节倍思亲”的不朽诗句,都已成为重阳节的主要文化符号。今年重阳节恰好在国庆假期中。“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再读《采桑子重阳》,别有一番意味。

中国人向来讲求“百善孝为先”,重阳节蕴含的敬老、惜老之情,对我们每个人而言都有着特殊的意义。

2012年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将重阳节变成以敬老孝亲为主题的节日,让孝老爱老助老成为社会共识,是过好重阳节的内涵所在。

弘扬尊老爱老的传统文化。“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尊老、敬老、爱老、助老,是我国传统美德和中华民族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组成部分,也是民族兴旺发达的象征之一。孝敬“敬”在“孝”前,无论是节日还是日常,去看一看,陪一陪老人,让老人沉浸在“天伦之乐”中,这是我们应尽的义务。只有让父母时刻感受到来自子女的牵挂与关爱,才能让细水长流的爱成为永恒。过重阳节,在尊老、敬老中培育亲情,在爱老、助老中传播感情,让传统美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用传统文化滋润我们道德精神之根,这是过节的题中之义。

拓展重阳文化的时代内涵。传统佳节既要传承,也要结合当下的时代精神进行与时俱进地发展。现在老人不愁吃不愁穿,追求的是健康的“夕阳红”。要满足老年人对晚年美好生活特别是精神文化的追求,从政府、社会到家庭,都应与时俱进地结合当下的时代条件和内容为老人增强他们的晚年幸福感。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从国家治理层面来说,已经将“孝道”提升到“为人民服务”的层面,养老事业走向了更高的层次,养老体系建设更加趋于成熟,这是我们今天敬老的重要含义和应有的作为。

树立尊老敬老的社会风尚。尊老敬老爱,家庭的温暖和关爱是任何力量都无法替代的。将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最美孝心少年”活动的评选、传统美德宣传进校园等,都是从学生抓起,培厚仁爱之情、感恩道义的文化土层,让尊老敬老代代相传。把践行美德付诸于日常生活中,一个搀扶,一个礼让,一次关爱,都能让尊老的点点星光点亮道德的银河,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大力发展敬老、养老事业,让所有的老人都能够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让敬老爱老的社会价值成为主流开枝散叶,孝亲敬老必将蔚然成风。

夕阳无限好,人间重晚晴。过重阳节,也是在提醒人们,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只有人人敬老,家庭才能幸福,社会才能和谐。让重阳文化更俱时代内涵,我们从点滴开始,少一些“指尖”上的问候,多一点面对面的关心;少一些不必要的应酬,多一些陪父母吃饭的时光,只有亲情更浓,才会让“夕阳”更红。

我们祝愿天下所有的老人健康快乐、幸福长寿。(从容)

(从容)

【责任编辑:黄河流】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