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把握互联网发展战略的基本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为应对新情况,我国第一部全面规范网络空间安全的基础性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于2017年6月1日正式施行。

深刻把握互联网发展战略的基本逻辑

2019-10-20 10:52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光明论坛】

作者:张文君(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以“智能互联 开放合作——携手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为主题的第六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将于本月20日至22日在浙江乌镇召开。这次大会受到广泛关注。可以说,中国互联网发展早已成为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内容之一。经过长期艰辛探索,中国正在由网络大国向网络强国转变,深刻理解把握中国互联网发展战略的基本逻辑,对加快推进网络强国建设,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意义重大。党和政府更是将信息化看作中华民族千载难逢的机遇和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助力,建设网络强国、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推进“互联网+”行动计划等都是以互联网信息技术推动现代化国家建设的重要举措。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提高用网治网水平,需要不断进行自我调适,努力适应新的执政环境。自我国接入国际互联网以来,国家及时调整法律政策来积极适应不同阶段互联网技术更新带来的执政环境变化。随着PC互联网、搜索和新闻等门户网站的兴起,为实现对“第五疆域”有效治理,1996年,我国出台首个互联网管理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确立了互联网治理制度的基本框架。在移动互联网应用、博客、微博、微信等兴起后,为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党和国家从机构调整入手来加强网络空间的管理力量,组建了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现在,以智能物联网为基础,以VR、AI的应用为代表,网络空间治理重心逐步转向网络安全、数字治理。为应对新情况,我国第一部全面规范网络空间安全的基础性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于2017年6月1日正式施行。

回顾多年实践探索,我们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治网之路,集中表现为形成党委领导、政府管理、企业履责、社会监督、网民自律等多主体参与,经济、法律、技术等多手段相结合的综合治网格局。党委领导,就是要加强党中央对网信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突出党在网信工作中的政治引领功能,确保网信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政府管理,就是要提升政府对互联网的管理能力,通过加强内容建设、创新传播方式、运用技术手段等更好凝聚社会共识;企业履责,就是要坚持正确价值导向,担负起相应主体责任,在内容审核和安全管控上严格把关;社会监督,就是依据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权利,以法律和社会及职业道德规范为准绳对互联网治理进行监督;网民自律,就是网民通过“自我管理”的方式来参与互联网管理工作,减少政府治理和企业履责成本。当然,进一步提升治理效果,还须依托研究机构,就互联网治理方式不断进行专题研究,探索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技术手段的适用范围和结合方式,逐步实现多种治理方式的统筹协调、各尽所能,最终达到精细化治理的目标。

《光明日报》( 2019年10月18日 10版)

(张文君)

【责任编辑:徐锟】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