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2016年第一次来到中国时,我刚刚从亚洲、非洲和中东地区的岗位上退下来。如今四年过去了,中国市场在各个社会层面都发生了巨变:经济发展迅速,电子支付无处不在;创新大力驱动尖端产业的蓬勃发展,消费升级极大丰富人们的生活方式。在生活越变越好的同时,人们也更加关心环境问题。上海的垃圾分类制度自7月1日施行以来,成为社会各界热议的焦点。最近,我有幸前往上海一个社区当了一天志愿者,这让我对上海的日常生活有了新的认识。
当天一早,我换上短裤、穿上绿色的志愿者马甲,手中攥着一把印有垃圾分类指引的纸质折扇。出发前,我还让同事们教给我一些关于垃圾分类的上海话俚语。毕竟老话说得好,“入乡随俗”。虽然我说得并不流利,但我仍然试着用方言与社区居民交流。
据社区工作人员介绍,此前社区所有居民都拿到了一本关于如何进行垃圾分类的小册子。可是,有些社区居民仍然会把垃圾丢错。比如,湿纸巾应该属于干垃圾而不是湿垃圾。在这种情况下,我身为志愿者就要出手相助了。
事实上,帮助他们进行垃圾分类非常有趣,我告诉他们,如果猪能吃的话,就是湿垃圾,否则就是干垃圾。
我还很高兴见到环保意识在孩子们心中萌芽。一个10岁的女孩拿来她上周喝完的所有饮料瓶,并把这些瓶子都正确地放进了可回收物垃圾箱。孩子是世界的未来,一定要从小开始培养他们的可持续发展意识。作为鼓励,我送给她一个特殊的礼物——一个由24个塑料瓶做成的环保rPET材质背包。我们公司和两家环保机构合作推出这款环保背包,希望让消费者了解回收利用的可能性。
后来,我还遇到一位刚刚失恋的年轻人,他看上去很沮丧,打算把一捧鲜花丢进垃圾箱。我走上前安慰他:“在你看来没用的东西可能是别人的珍宝。同样的,你会在‘正确’的地方遇到‘正确’的人。”
走出办公室与本地居民进行亲密接触实在太有趣了。谈到回收利用,语言不再成为阻碍。虽然开始有些困难,但我感觉到大家都在努力,共同的环保意识将成为我们的第二天性。见证并参与上海的绿色革命,我感到非常自豪。
出任可口可乐公司大中华及韩国区总裁的四年间,我已经爱上了上海这座生机勃勃的城市,我还参加了很多可持续发展项目,这让我有更多机会了解中国。快乐农田项目便是其中之一,该项目利用人工湿地处理江苏省的农田废水,日处理量达180吨。水质改善的同时,人工湿地也让项目所在地变成了上海市民的生态旅游目的地。
回望过去四年,我很高兴成为中国巨变的见证者和亲历者,以及一家高度本土化公司的一份子,我们公司的使命包括推动社会实现积极的可持续变化。中国在我心中占据特殊的位置,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古今交融的气质、不断提高的公共事务公民参与度,以及触及日常生活方方面面的创新数字生态学系统,这些都令我惊叹不已。
希望未来我能有更多机会回报这个美丽的国家,留下自己的印记。
(本文作者为可口可乐公司大中华及韩国区总裁库尔特·弗格森)
(库尔特·弗格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