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进博会 守望共同的梦想

他们用手中的笔或镜头记录时代,树立起一个个进博会式的历史路标,而时间也将他们的名字印刻在路标上。唯有精神品格不丢,价值坐标不移,增强“四力”,讲好中国故事,与时代同频共振,方可谓不负韶华。

记录进博会 守望共同的梦想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2019-11-09 04:59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浦江观察】

作者:王丹

进博会传递出怎样的中国声音?世界又应该如何“解码”?“四叶草”里藏了哪些宝贝,将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我们距离实现“共享未来”的美好愿景还有多远?进博会正式拉开帷幕的几天里,几千名新闻记者从未停止记录现场、捕捉声音、寻找答案、传播观点。即便这一天是自己的节日,也一切如常。

早就有学者说,转型中的中国是一座新闻富矿。而今处于新时代历史方位的中国,还与世界进行着全新互动。时代的风云际会,发展的波澜壮阔,中国改革的荡气回肠……展现在新闻记者面前的,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广阔舞台。

他们用手中的笔或镜头记录时代,树立起一个个进博会式的历史路标,而时间也将他们的名字印刻在路标上。每位新闻记者都以能在职业生涯中捧回冠有“范长江”“邹韬奋”名字的奖杯为荣,不仅因为这是对他们新闻业务能力的肯定和褒奖,更是因为这代表着他们接住了沉甸甸的精神馈赠。

在进博会新闻中心二楼走廊的墙壁上,悬挂着“铁肩担道义 妙手著文章”等几幅书法作品,它们多出自参加首届进博会报道的新闻记者。凡路过者都要瞥上一眼,虽无言,但似已心领神会,因为这是代代新闻人共同信奉的信条,一直坚守的初心。

从印刷时代到触屏时代,报道方式变了、新闻载体变了、舆论生态变了,但新闻人的责任和使命没变。唯有精神品格不丢,价值坐标不移,增强“四力”,讲好中国故事,与时代同频共振,方可谓不负韶华。

“今天你走两万步了吗?”下午2点多,一位沪上媒体记者发了一条朋友圈状态,这是她的例行“开工宣言”。对这群人来说,在路上,就是最好的庆祝,就是给自己最心安的礼物。

《光明日报》( 2019年11月09日 05版)

(王丹)

【责任编辑:黄河流】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