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社会主义学院积极构建党外人士凝心聚力新平台

青岛社会主义学院积极构建党外人士凝心聚力新平台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19-12-09 14:12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近日,青岛市社会主义学院启动了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进课堂活动。与以往单纯的理论宣讲不同,老师在授课中从中国近代史和中共党史说起,辛亥革命、万里长征、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通过一个个生动事例、一组组详实数据,结合国际国内形势,回顾总结了我们党领导人民走过的艰难曲折和取得的辉煌成就,阐明了中国为什么能成功,根本就在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找到了一条适合国情的国家治理路径。老师情理并用的精彩解读,不时博得学员们阵阵热烈的掌声。大家普遍反映,社会主义学院的理论课程既有思想高度,又有现实深度,还有情感温度,令人更易接受、更加信服。

然而就在去年,还有学员时常反映,学院老师的授课照本宣科,内容枯燥,听起来特别没劲。短短一年之间,学员态度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改观,这还要得益于青岛市社会主义学院贯彻《社会主义学院工作条例》、创新教学理念、推进教学改革的一系列扎实举措。

去年年底,中央颁布了《社会主义学院工作条例》,对社会主义学院坚持正确办学方向、不断提高办学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围绕《条例》的贯彻落实,青岛市社会主义学院强化平台思维,从解决学员反映最集中、最急迫的课程质量问题入手,立足学员“真学真懂真信”,坚持“用学术讲政治、以文化促共识”的理念,狠抓核心课程建设,使课程内容学理更加清晰、论证更加有力,努力通过教学改革,把社会主义学院打造成为党外代表人士凝心聚力特色平台。

通过讲清楚制度的优越性来凝心聚力

阐述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大意义和总体要求,讲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具体内容,强调加强党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领导。比如课程《坚定制度自信发挥制度优势》,通过展示新中国成立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论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集中力量办成事”的独特优势,具有的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强调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好、完善好、发展好,使其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问题,引导学员不断增强民族自豪和制度自信。

通过讲清楚文化的独特性来凝心聚力

阐明道路决定命运,文化传统决定道路选择,各国国情不同、文化多样,因此世界上不可能只有一种价值观念、一种发展道路,一个国家治理体系与能力与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比如课程《全球视野下的中国道路》,从中西文化对比出发,分析全球化、金融危机、“一带一路”等理论和实践问题,揭示出欧美国家出现逆全球化的原因在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内部出现严重困境,阐释出中国道路打破了“历史终结论”“西方中心论”“国强必霸论”“文明冲突论”,为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提供了新的体制参照,为促进多元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新的力量,引导学员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通过讲清楚历史的规律性来凝心聚力

阐明历史虚无主义不仅会消解主流意识形态,搞乱人们正确的历史价值观,还会动摇党的执政根基和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筑牢党和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和民族精神支柱。比如课程《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民族复兴的视角回顾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引导学员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的历史,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形成确立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合法性,深化对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坚定性,增强政治认同,从而更加自觉的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更好地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通过讲清楚实践的现实性来凝心聚力

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现实逻辑,讲清青岛在贯彻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具体实践和思路举措,全面提升党外代表人士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能力素质。比如课程《“学深圳、赶深圳”的经验分享》,聚焦青岛“学深圳、赶深圳”“15个攻势”等当前重点工作任务,用深圳发展的成功经验和现实案例,引导党外代表人士全面学习深圳先进的思维方式和工作理念,充分发挥统一战线人才荟萃、智力密集、联系广泛的优势,立足本职岗位,积极助力青岛建设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国际大都市。

经过一年的努力,青岛市社会主义学院推进教学改革、构建党外代表人士凝心聚力新平台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相关做法得到中央社院党组书记潘岳和山东省副省长孙继业的肯定性批示,并在第十三次全国社院院长会议和第三次全省社会主义学院工作会议上作典型发言。(中国日报青岛记者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