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特别行政区自回归以来,不论在文化、经济及民生方面都获得巨大成就,当中,尤其以文化发展方面值得关注,现分以下三点简单总结自澳门回归以来澳门文化发展的情况。
文化遗产保护法 保障世界文化遗产不受侵蚀
澳门世界文化遗产的确认提高社会对文物保护的认识。回归以前,澳葡政府已经对澳门的文物进行法例上的确认,保障文物不受损害。回归早期,特区政府将“澳门历史城区”的世界文化遗产确认工作放上日程表,经过祖国的支持、指导与协助后,将澳门的文化遗产进行了审核。确认了中国境内现存的不少第一进行大量文物考古的工作,比如第一座西式剧院、第一座现代化灯塔和第一所西式大学等,这些前期工作令澳门文化遗产推向世界。最终,在多番与世界遗产委员会的交流与搓相,国家的支持下,“澳门历史城区”在南非德班举行的第29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被正式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1处世界遗产。
申报以后,在宣传工作及规则订定上,特区政府与民间付出了不少的工作。比如,对于“澳门历史城区”的文物修复有不少的规定,如位置、形式、材质、工艺、功能,以及氛围等均需符合原有样貌;在文物宣传的工作方面,提出了文物大使的概念,进行澳门文化遗产、世界遗产的介绍、导赏和宣传等,锐意支持发展该方面的专业人才。在法例修订方面,早于1976年第34/76/M法令已明确指出不能因都市发展而破坏澳门的文化建筑、艺术等。往后的发展及修改确认了文物保护名单的出现,在2005年澳门历史城区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之后对旧有的第56/84/M及第83/92/M法令进行了不少的跟进及修订。最终,第11/2013号法律《文化遗产保护法》针对澳门城市发展与文化遗产之中的界线进行了划定,亦确保了澳门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亦需要兼顾城市的文化保育及保存工作。
经济适度多元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见佳绩
自2004年开始谈及经济多元发展的概念后,直至2007年正式确立以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多元发展的重要分支,并且于2010年,特区政府先后设立“文化创意产业促进厅”及“文化产业委员会”。在讨论机构及公权力实体之间的互相合作下,初步进行了对文创市场的数据搜集,然后于2013年正式成立的“文化产业基金”则成为了推动民间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资源供给机关。三个机构之间分工及沟通,在《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框架2014-2019》的指导下积极推动澳门的文化创意产业工作。
自2010年及2013年以特区政府主导的机关逐步成熟的同时,有关的文化创意公司及社团的数目持续上升、在职员工及服务收益均录得明显增长。尤其以数码媒体方向的收益,在总量及增幅上均与其余三项有较大分别。总体而言,不论机构数目、在职员工及服务收益均获得上升。
顶层设计+市场主导 文化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综观澳门文化发展的情况,不难看见顶层设计一直在塑造澳门文化空间的模式。在公营团体方面,澳门特区政府文化类型的重大节庆活动包括澳门国际音乐节、澳门艺术节及近年的国际幻彩大巡游成为了澳门的重要文化展演活动。然而,在资源投放、票务及赞助等方面的不平衡态势下,注定了文化展演活动难以符合市场发展。
在政府公共服务提供的概念上进行厘定,艺术文化活动亦是公共服务的一种,而若需创造产业,必然需要市场导向。有见及此,文产基金在2017年及2018年的资助形式已经出现政策转向,从早期的无偿补贴,转而以借贷形式进行,以期避免资源在应用方向上倾重于以公帑的形式补贴,设计更加符合从需求侧思考,以市场作为主导文化项目发展的方针。
总结而言,在文化发展方面,澳门自回归以来一直以政府主导,持续推进民间相关活动,在文化遗产作为重点项目的背景下,社会文化活动频繁,自节庆活动到市场产业获利的过渡,创造文化活动市场化、产业化的推进。
(张少鹏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张少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