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至1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将对缅甸进行国事访问,开启了2020年首次出访的行程。
新年伊始,习主席为何选择首访缅甸?关于中缅关系,这次出访又将释放出怎样的新信号?
中国日报网梳理了四个“一”,带你一起领略中缅关系的源远流长和美好未来。
一个美丽神话
“胞波”是中缅人民之间特有的一个亲切称呼,在缅甸语中意为“同胞兄弟”。
胞波之说源自缅甸的一个美丽神话。相传太阳的后裔与龙的女儿相爱,龙公诞下三枚蛋:一枚孕育出了中国皇后;一枚触地而裂,演化出宝石之国——缅甸国;一枚则变成了缅甸蒲甘王朝的始祖。中缅双方同是太阳和龙的后裔,同出一源,因此有了“胞波”的情谊。
中缅“胞波”情谊源远流长。千百年来,两国人民友好交往,民意相通,积淀下宝贵的“胞波”情谊。建交70年来,中缅两国领导人也保持着互访的传统。周恩来总理九次访缅和奈温十二次访华被两国人民传为佳话,见证着中缅之间的“胞波”情谊。
多年来,习近平主席与缅甸多位领导人会谈会见,源远流长、历久弥坚的“胞波”情谊成为一个关键词。
山水相连、唇齿相依,民心相通、交往密切,遭遇相似、任务相近,合作广泛、优势互补——2016年,在与缅甸国务资政昂山素季第二次会面时,习近平用这些词对中缅情谊作了注解。
习近平主席此次访问缅甸,延续了两国领导人互访的传统,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夯实了中缅友好的“胞波”情谊。
一个外交原则
中缅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指导下妥善解决了边界问题,1960年两国签署边界条约,这是新中国同周边邻国签订的第一个边界条约。中缅两国还签署了中缅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这是亚洲国家间首个和平友好条约。
2014年6月,习近平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发表讲话,重温了中缅两国在这一原则下妥善处理外交关系的历史。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历经国际风云变幻考验,不仅为中缅两国关系发展提供指引,更成为指导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中国和缅甸是这一外交原则的共同倡导者。多年来,中缅两国在交往中始终秉承这一原则,推动双边关系在相互尊重、相互信赖、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取得长足发展。
当下,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中,中缅关系继续保持稳步向好的趋势必然离不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贯彻落实。
一个发展倡议
2013年,习近平发出了“一带一路”倡议,缅甸从一开始就支持“一带一路”倡议,积极与中方拓展合作。
2018年,缅甸政府专门成立共建“一带一路”实施领导委员会,国务资政昂山素季亲自担任主席,旨在更好落实“一带一路”倡议下共建中缅经济走廊的相关事务。
2019年,在会见出席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昂山素季时,习近平强调,中方愿同缅方加强“一带一路”框架内互利合作,加快推进中缅经济走廊建设,给两国人民带来更多实实在在的利益。昂山素季也表示,缅甸仰光外海引航站竣工,为经仰光河入港的船舶提供高效安全引航服务;皎喜燃气电站建成投产,提供了持续可靠的电力供应,可解决270万缅甸民众的用电问题;木姐-曼德勒铁路可行性调研启动,建成后预计将成为中缅贸易的大动脉,为缅甸经济社会发展打通脉络……
美好的愿景正在一点点变成现实。
在“一带一路”框架内,中缅双方精诚合作,一项项根据缅甸国家发展规划和需要进行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落地实施,正在为两国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福祉。
第一大贸易伙伴
中国是缅甸的第一大贸易伙伴。根据中国商务部数据,2017年,双边贸易额135.4亿美元,同比增长10.2%;2018年,中缅双边贸易额152.4亿美元,同比增长13.1%;2019年1-5月,中缅双边贸易额73.4亿美元,同比增长5.8%。
中缅经贸关系的发展不仅仅体现在数字上,更体现在双方合作领域的不断扩展。成套设备和机电产品、纺织品、摩托车配件和化工产品等,从中国销往缅甸;珠宝、旅游、农产品、食品……两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期间,缅甸代表团也带来了这些特色产品。
正如习近平主席在第二届进博会开幕式讲话中所说,从历史的长镜头来看,中国发展是属于全人类进步的伟大事业。中国将张开双臂,为各国提供更多市场机遇、投资机遇、增长机遇,实现共同发展。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习近平主席此次出访,正值万物焕然一新的年初,相信中国外交在新的一年必将取得更大的成就。
(编辑 王辉)
(王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