孪生姐妹的无声春运

孪生姐妹的无声春运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0-01-23 09:26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姐姐梁桂兰(左)缝制卧铺盖面遇到困难向妹妹梁桂枝(右)求援(孙赟飞摄)

“咔嚓、咔嚓、咔嚓”“当、当、当”在气钉枪和锤子的敲击声中,柳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座垫车间里,工人们正在紧张忙碌地检修火车座椅和卧铺,经检查合格后送往组装车间进行安装,为乘坐火车返乡过年的旅客提供舒适的乘车环境。

在车间包扎班,一对样貌相似的姐妹正在熟练的对损坏的海绵座垫和卧铺进行挖补、粘贴、修刨,时不时抬起头比划着手势。她们是一对孪生姐妹,姐姐叫梁桂兰,妹妹叫梁桂枝,1982年出生在广西柳州市鹿寨县窑上新村一个农民家庭,父母都是农民,家中还有一个哥哥和姐姐。

3岁那年,姐妹俩因发烧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导致聋哑,从此姐妹俩陷入无声的世界当中。她们曾在鹿寨县特殊学校学习5年,会读书看报,通过手语、文字与其他人进行交流。因家境贫寒,1997年,姐妹俩来到柳州打工。

“由于存在语言交流障碍,刚开始我们只能打零工,一个月的收入不足1000元,日子过得很艰难。”梁桂枝在手机上写道。2011年,在柳州市残联的推荐下,妹妹梁桂枝进入柳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座垫车间工作,主要负责座垫和卧铺的修补包扎。

梁桂兰姐妹在检修卧铺(前排左一、左二)(袁艺华摄)

座垫和卧铺的修补包扎可谓是车间最辛苦的工作,从挖补、修刨、粘贴、缝制、包扎,每一道工序都完全靠手工操作完成,而且全程站着工作,加班加点是常有的事。刚开始,梁桂枝不熟悉工作,很少与同事交流,总是把自己孤立起来。在同事的帮助下,她的业务不断熟练。为了方便聋哑人和大家交流沟通,车间专门建立了微信群,梁桂枝也渐渐敞开心扉,融入车间这个大家庭中。“工作虽然辛苦,但我感到很幸福,因为大家待我像家人一样,我很感动。”梁桂枝写道。

梁桂兰正在用气钉枪包扎检修好的卧铺盖面(孙赟飞摄)

2018年4月,经妹妹梁桂枝介绍,在糖果厂从事包装的姐姐梁桂兰也来到座垫车间工作。为了方便彼此照应,车间将姐妹俩安排在同一个班组。刚开始,由于工作不熟练,梁桂兰经常扎伤手指,检修的成品也常常因为不达标被退回返工,导致她曾一度有打退堂鼓的想法。

“那个时候什么都做不好,感觉自己很失败。”梁桂兰表示,刚入职的前三个月,妹妹手把手教她挖补、修刨、缝制、包扎,遇到检修卧铺,她们姐妹就一起干。每次她做完一件成品后,梁桂枝都要先仔细检查,看看姐姐完成的座椅和卧铺是否符合工艺要求。

梁桂枝(左)教姐姐梁桂兰(右)如何粘贴座垫边角部位海绵(孙赟飞摄)

“尽管帮助姐姐增加了我的工作量,也很累,但我没有怨言,因为我们是姐妹,应该互相帮助。”在梁桂枝的帮助下,梁桂兰的业务逐渐熟练起来,如今姐妹俩每人每年大约检修3000个座椅、2700个卧铺床垫。2020年春运前,她们每人每天平均要检修11个座椅、6个卧铺床垫,即便是熟练工,检修一套座椅至少30分钟,一个卧铺20分钟,她们每天至少要钉大约1000颗钉子,喷2000次胶水。“想到春运返乡团圆的旅客坐在自己缝制的座位和床铺上时,我很开心,也很有成就感。”梁桂枝打字说。

梁桂枝正在剪掉座垫多余包边(袁艺华摄)

如今,两姐妹不仅找到了满意的工作,还各自组建了家庭。今年,姐姐梁桂兰一家乘坐飞机回丈夫山东聊城的老家过春节。说到这,姐姐梁桂兰深有感触地表示:“过去生活条件差,回婆家只能坐40多个小时的绿皮火车。现在经济条件好了,而且飞机很方便,不到3个小时就能到山东。”梁桂兰打字告诉记者。

“虽然我们不幸运,因为聋哑听不见、说不出,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困难。但是我们过得很开心,感到很幸福,因为身边的同事和朋友对我们都很好。”梁桂枝在手机上写道。(文字:孙赟飞 图片:孙赟飞、袁艺华)

【责任编辑:王晗】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