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病花的钱,兜底!多生产的口罩,兜底!这些财税金融措施支持疫情防控

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2月7日上午举行新闻发布会,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负责人介绍支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相关财税政策、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有关情况。

看病花的钱,兜底!多生产的口罩,兜底!这些财税金融措施支持疫情防控

来源: 国务院客户端
2020-02-07 15:43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2月7日上午举行新闻发布会,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负责人介绍支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相关财税政策、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有关情况。众志成城抗疫情,财税金融有哪些保障?一起来了解。

关于支持措施

有哪些财税保障政策?

资金方面,各级财政共安排疫情防控资金667.4亿元,实际支出284.8亿元。

政策方面,对确诊患者个人负担费用实行财政兜底,中央财政补助60%;对疑似患者,由就医地制定财政补助政策,中央财政视情给予适当补助;对参加疫情防控的工作人员,可享受工伤待遇保障政策;一线医疗卫生人员,中央财政给予定额临时性工作补助;对纳税人提供公共交通运输服务、生活服务,以及快递收派居民必需生活物资取得的收入,免征增值税等等。

有哪些金融支持政策?

2月3日和4日,人民银行超预期开展公开市场操作,两天累计投放流动性1.7万亿元,保持疫情防控特殊时期银行体系流动性的合理充裕。人民银行设立3000亿元专项再贷款,实施优惠贷款利率,加强对重要医用、生活物资重点企业的金融支持。继续加大对小微、民营企业和制造业等重点领域的金融支持,增加信用贷款和中长期贷款,降低综合融资成本。对受疫情影响暂时遇到困难的企业,不盲目抽贷、断贷、压贷。

怎样支持防疫物资生产企业从而保障供应?

1 贴息,财政部联合人民银行等有关部门首次实施了专项再贷款与财政贴息,进行捆绑发力,企业的实际融资成本会降至1.6%以下。

2 收储,对企业多生产的重点医疗防控物资,全部由政府兜底采购收储。

3 税费,对疫情防控重点物资生产企业给予税费的优惠,全额退还增值税增量留底税额,增加企业的现金流。对相关的防疫药品、医疗器械免收注册费。对运输疫情防控重点物资的企业给予免征增值税等等。

疫情对小微企业融资有多少影响?怎么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

受到这次疫情的影响,不少小微企业出现了一些暂时性的困难,银保监会指导银行、保险机构采取了多种帮扶措施,比如很多大行和股份制银行对湖北省内的小微企业贷款利率在去年的基础上再次下调0.5个百分点。而且不少银行还为受疫情影响的小微企业增加了专项的信贷额度,对逾期的利息给予了减免,为小微企业提供了有力的融资支持,这是从当前应急的情况来看。

如何确保安全便捷地缴纳税费?

目前在所有涉税事项中,已经有80%都是可以通过电子税务局来进行办理的,比如纳税人要申领发票,可以在网上申领,然后以邮寄配送的方式把发票送到纳税人手中。少量的办税缴费事项、少量的纳税人需要到办税服务厅办理业务,对于这种情况主动引导纳税人事先进行预约,我们对纳税人进行错峰安排。

银行保险业在疫情防控中有哪些惠民措施?

要求网点合理安排营业时间,特别是鼓励发挥线上的作用,减少人员到实体网点去办事;银行在信贷政策上对受疫情影响的群众给予倾斜,比如灵活调整住房按揭、信用卡个人还款安排;保险机构要优先处理新型冠状病毒患者客户出险的赔付;银保监会还对接了医院、医疗科研和企业,通过减免手续费、简化业务流程、开辟快速的通道、发挥银行信贷、保险保障和融资担保等各方合力,向疫情防控一线的单位提供更加优惠的金融服务等。

关于疫情影响

此次疫情会不会引起更多的不良贷款?

客观来讲,这次的疫情对小微企业,特别是住宿、旅游、餐饮等这类小微企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总量不会太大,严重的疫区,如湖北武汉可能受的影响更严重一点,其他地区受春节因素的影响和防控措施的影响,我们预判不良率会有所上升,但是从整个金融体系运行情况来看,小微企业的不良占比是比较小的。另外,银行的拨备覆盖率达到了180%以上,有充足的资源来应对不良的上升。经济和金融实体经济的关系,要从长远来看,应该说疫情是暂时的,从中国经济的韧性和回旋余地来看,影响很快就会过去,不会对整个金融造成大的影响。

一季度经济会不会大幅下滑?

我们认为,疫情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是阶段性的,是暂时的,本次疫情与春节重合,对旅游、餐饮、娱乐等服务业造成了影响,延长假期和推迟开工,对工业生产和建筑业也会产生一些冲击。我们判断,疫情可能会对我国一季度的经济活动造成扰动,但是在疫情得到控制之后,经济会较快地回到潜在产出的附近。我们认为,疫情缓解以后,中国经济将会迅速企稳,并且前期推迟的消费和投资会有释放,中国的经济会出现补偿性的恢复。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