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能给大家做点事,我们就觉得不累”——两位老人的抗疫故事

题:“每天能给大家做点事,我们就觉得不累”——两位老人的抗疫故事 由于人多,中午居委会的热水时常断供,李金兰和其他值守人员便会到吴皆德的小卖部接开水泡面。

“每天能给大家做点事,我们就觉得不累”——两位老人的抗疫故事

来源:新华网 2020-05-20 16:19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新华社贵阳5月20日电 题:“每天能给大家做点事,我们就觉得不累”——两位老人的抗疫故事

新华社记者肖艳、郑明鸿

“他们牺牲自己的时间和健康来保护我们,我们做的那点事情微不足道。”聊起小区封闭管理期间给卡点管控人员免费做饭的事情,家住贵阳市云岩区黄山冲路35号院的余成敏和吴皆德都这样说。

余成敏61岁,吴皆德83岁,两人是20多年的老街坊。吴皆德开着一个小卖部,由于住房在8楼,加上年纪大了,所以平时就住在店里。今年2月1日,贵阳市按照贵州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要求,全面实行城市小区封闭式管理。

“那时候天气又冷,除了保生活运转的超市,其余店铺基本关门了,外卖也停了,卡点值守人员中午没地方吃饭,基本上是泡方便面。”黄山冲居委会党支部书记李金兰说,居委会当时设了5个卡点,值守的居委会工作人员、辅警和志愿者有近20人。

吴皆德的小卖部就在黄山冲居委会隔壁。由于人多,中午居委会的热水时常断供,李金兰和其他值守人员便会到吴皆德的小卖部接开水泡面。

看着前来接开水的值守人员,吴皆德十分心疼。她找到李金兰,提出要免费给卡点值守人员做午饭,“真的是不忍心,每天那么辛苦,中午就吃两口方便面。”

“我想到她年纪大了,做饭做菜要洗洗涮涮,天气又冷,就拒绝了。”李金兰说,吴皆德不久后又找到她,但她还是拒绝了老人的好意,“第二次被拒绝后她有些生气,说我们嫌她老了,不中用了,但我也是为了她的健康着想。”

2月13日午饭时间,余成敏和老伴端着煮好的米粉、煎的鸡蛋到居委会,请值守人员吃。“小余家住在5楼,楼栋又比较靠里,他们要从5楼送下来,很麻烦。”吴皆德说,想到自己就住在1楼,离居委会又近,她便和余成敏商量干脆一起弄,也表达一下自己的心意。

两人一合计,2月14日,“临时食堂”就开业了。吴皆德先用大蒸锅蒸上米饭,余成敏一起帮忙洗菜、备菜,11点左右开始炒菜,中午12点准时开饭。

遇上要买菜的时候,两人更是早上8点就开始忙活,由于公交车停运,去买菜至少得走半小时。

“每天至少两个炒菜,余阿姨之前自己开过餐馆,手艺很好,小区居民有时候还找她请教包粽子、炖猪脚。”李金兰说。

由于卡点必须有人值守,李金兰和同事只能轮换着去吃饭。怕有人没吃上饭,吴皆德每天还会核实吃饭人数,问问还有谁没来吃饭。值守人员全部都吃完后,她和余成敏才吃。

“临时食堂”一直坚持到3月2日,所有开销都是两人自费。居委会曾提出要付费给两人,但都被拒绝了。直到现在,两人都还没算过到底用了多少钱。

吴皆德的女儿说,一开始家里人就很支持老母亲,想着疫情期间帮大家做一点事情。她偶尔也会帮忙打个下手,“只要我妈开心,我就支持。”

事实上,余成敏是一位已经抗癌六七年的鼻咽癌患者。在她看来,虽然自己的身体算不上健康,但起码还能出一份力,为大家作点贡献。“都说人多力量大,一人帮一把,艰难的事情就过去了。不管吃好吃歹,吃下这口热饭,最起码能多帮他们抵挡一下风寒。”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不在这个工作岗位上,但是能搭把手我就搭把手,都是为了捍卫大家的生命安全。能每天给大家做点事情,我就不觉得辛苦。”余成敏说。

(肖艳、郑明鸿)

【责任编辑:黄河流】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