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大家谈】非常时期的两会,承载更多期望

这一年,是中国将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也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当前,疫情防控已经转入常态化阶段,但疫情的影响或将长期存在,并有可能间歇性地出现局部的反弹。

【两会大家谈】非常时期的两会,承载更多期望

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 2020-05-21 19:27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作者:张楠之

今年,注定是极不平凡的一年。

这一年,是中国将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也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但也正是在这一年的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全国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受其影响,全国两会也从春日的三月推迟到初夏的五月。

非常时期的全国两会,承载着人民群众更多期望,也必然要研究一些更加“非常”的问题。比如,疫情防控的“下半场”该怎么打?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如何确定?脱贫攻坚如何啃下“硬骨头”,又如何完成疫情连锁反应带来的“加试题”?如何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民生保障如何发挥纾困托底的作用?会上将提请审议的民法典在保障人民权益上有何突破?面对日趋复杂的外部环境,中国将如何应对?

这些问题,每一个都是一个大题目,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每一个也都是一篇大文章。而这所有一切,都有一个基本的前提,就是疫情防控的常态化;也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以人民为中心”。

当前,疫情防控已经转入常态化阶段,但疫情的影响或将长期存在,并有可能间歇性地出现局部的反弹。因此,必须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疫情防控绝不可丝毫放松,这是基本的前提。如何打好这场“持久战”,如何做到“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则是对疫情处置力、管控力和救治能力的考验。而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我们一方面必须积极应对经济下行的压力,坚持“六稳”,做到“六保”,另一方面必须确保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确保全面小康社会如期建成,其困难之大可想而知。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工作报告将释放什么样的积极信号,未来将推出什么样的新的政策,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两会上,代表、委员们议论的热点话题,各项议案、提案聚焦的核心,也将与上述问题和领域息息相关。期待代表、委员们,能为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尽可能多的创新性思路与可行性建议。

同时应当看到,经由这一场抗疫斗争得到锻炼的协调力、组织力和执行力,以及全国人民凝心聚力朝着同一目标拼搏努力的精神与意志,于整个社会而言,都是一笔财富,是一笔激励人们齐心协力啃下“硬骨头”,应对各种问题、答好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和扶贫攻坚答卷的财富。(张楠之)

(张楠之   今年,注定是极不平凡的一年。   这一年,是中国将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也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但也正是在这一年的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全国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受其影响,全国两会也从春日的三月推迟到初夏的五月。   非常时期的全国两会,承载着人民群众更多期望,也必然要研究一些更加“非常”的问题。比如,疫情防控的“下半场”该怎么打?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如何确定?脱贫攻坚如何啃下“硬骨头”,又如何完成疫情连锁反应带来的“加试题”?如何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民生保障如何发挥纾困托底的作用?会上将提请审议的民法典在保障人民权益上有何突破?面对日趋复杂的外部环境,中国将如何应对?   这些问题,每一个都是一个大题目,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每一个也都是一篇大文章。而这所有一切,都有一个基本的前提,就是疫情防控的常态化;也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以人民为中心”。   当前,疫情防控已经转入常态化阶段,但疫情的影响或将长期存在,并有可能间歇性地出现局部的反弹。因此,必须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疫情防控绝不可丝毫放松,这是基本的前提。如何打好这场“持久战”,如何做到“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则是对疫情处置力、管控力和救治能力的考验。而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我们一方面必须积极应对经济下行的压力,坚持“六稳”,做到“六保”,另一方面必须确保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确保全面小康社会如期建成,其困难之大可想而知。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工作报告将释放什么样的积极信号,未来将推出什么样的新的政策,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两会上,代表、委员们议论的热点话题,各项议案、提案聚焦的核心,也将与上述问题和领域息息相关。期待代表、委员们,能为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尽可能多的创新性思路与可行性建议。   同时应当看到,经由这一场抗疫斗争得到锻炼的协调力、组织力和执行力,以及全国人民凝心聚力朝着同一目标拼搏努力的精神与意志,于整个社会而言,都是一笔财富,是一笔激励人们齐心协力啃下“硬骨头”,应对各种问题、答好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和扶贫攻坚答卷的财富。(张楠之) 编辑: 曹宇 相关阅读)

【责任编辑:黄河流】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