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世界经济复杂局面 习近平提出三个“新”

——5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攻关,强化关键环节、关键领域、关键产品保障能力。同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再次强调,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

面对世界经济复杂局面 习近平提出三个“新”

来源:人民网 2020-05-25 18:56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5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经济界委员时,全面分析了当前全球经济形势,提出“必须在一个更加不稳定不确定的世界中谋求我国发展”。

面向未来,中国经济“定心丸”在哪里?联组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一连提出三个“新”——

科技创新:壮大发展新动能

在联组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及其他各方面创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探索实践了一条从人才强、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路径。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科技创新成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路径之一。

今年,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在会议、考察中反复强调“科技创新”的重要意义:

——3月29日至4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指出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着力壮大新增长点、形成发展新动能”。

——5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调研时指出,希望企业在科技创新上再接再厉、勇攀高峰,在支撑先进制造业发展方面迈出新的更大步伐。

——5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攻关,强化关键环节、关键领域、关键产品保障能力。

在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同样明确了科技创新的思路和着力点,要求“加快建设国家实验室,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等等。

“增强科学原创能力,切实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更加有力地以科技创新支撑经济社会的发展。”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所长张柏春这样解读。

产业创新:促进新兴产业形成新的增长点

“加快推进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增长极……”在联组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这样强调。

新兴产业的发展是巩固中国制造竞争优势、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新兴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多个场合发表论述——

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强调,要抓住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赋予的机遇,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抓紧布局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着力壮大新增长点、形成发展新动能。

同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再次强调,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

以新产业生成新动能,以新动能赋予经济新发展。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指出,“推动制造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发展工业互联网,推进智能制造”。

全国政协委员、百度董事长李彦宏今年带来的四项提案中三项都与人工智能有关,“我们要抓住国家推进制造业智能化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的机遇,加快5G、人工智能、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智能经济加速到来,让百姓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李彦宏表示。

格局创新: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在联组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针对国际形势作出这样的判断。

“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提法不是第一次出现。5月14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指出,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新发展格局意味着一方面要畅通国内供需循环,提升国内产业链供应链水平;同时也要畅通国际供需循环,发挥自身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的重要作用。

“当前,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运行和发展面临着多方面现实难题,激发各环节主体发展活力和创造力是核心。”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政协副秘书长王济光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要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对此,王济光建议,一方面,面向国内市场建设线上线下各类平台;另一方面,面向国际市场和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搭建开放式、协同化、网络化平台,形成融通发展模式,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产供销、大中小企业共同提升创新能力。

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既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全球经济再平衡的客观要求。通过进一步优化产业生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在开放合作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责任编辑:许聃】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