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飞”——一位辽宁援鄂医生和他的“最重患者”

新华社沈阳5月25日电题:“我的小飞”——一位辽宁援鄂医生和他的“最重患者”辽宁医疗队撤离前,贾佳亲手将小飞转运到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的重症医学科。撤离武汉那天,小飞的爱人特意赶到辽宁医疗队的驻地,向医护队员们深深地鞠躬致谢。

“我的小飞”——一位辽宁援鄂医生和他的“最重患者”

来源:新华网 2020-05-26 12:03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新华社沈阳5月25日电题:“我的小飞”——一位辽宁援鄂医生和他的“最重患者”

新华社记者李铮、于也童

5月24日,辽宁省援鄂医疗队队员、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医生贾佳,收到了让他振奋的消息:小飞出院了。

“我在武汉奋战了56个日日夜夜。诸多记忆中,最难忘的就是小飞。”贾佳说。

小飞,是贾佳治疗的病患中和他“结缘”最深的一位。他一度病情严重。“哪怕只有一线希望,也要把他救活。”这是贾佳的信念,也是整个医疗队的信念。

“这是一个体格健壮的男性患者。”贾佳回忆,第一次接诊时,35岁的小飞并没有躺在病床上,而是坐在床边的椅子上休息。贾佳进病房时见到床上没有病人,问小飞病人去哪了,小飞笑着说,自己就是病人。

那时,小飞的妻子每天都会打来电话询问病情。小飞每次挂掉电话时,脸上总是幸福的表情。

但是,后来,小飞的病情变得越来越严重,呼吸越来越困难。医疗队为小飞尝试了各种可能的治疗:体外膜肺氧合(ECMO),请来血管外科的主任为他完成置管……

3月3日,是小飞治疗中的一个重要节点,他的治疗已近3周,下一步治疗方案须靠影像学的检查来支持,医疗队决定给小飞查CT。“小飞上着ECMO和呼吸机,身上有各种各样的管子,外出做检查无论对医护还是患者都是极大的考验。”贾佳回忆。

“转运时,感觉小飞的病榻就是一辆移动的战车,我们就是战车周围的步兵,使命就是保护战车驶向目的地,保护小飞的周全。”由于患者情况特殊,医护队员们更是进入CT室,不顾放射线辐射的危险全程陪同。

“重症医学医生护士的使命只有一个,就是让病人活。”贾佳说。

“豁出命去”的努力没有白费。3月9日,小飞的ECMO终于撤下来了。

“我们兴奋中带着忐忑。”贾佳回忆那时的心情,“他的感染得到了初步控制,压瘪了的右肺也涨开了一些。最重要的是他醒来了,认得我们了。”

从雪花到樱花,武汉的春天来了,湖北疫情逐步得到控制,小飞的病情也日渐平稳,已经能自己拿着手机和妻子视频了。辽宁医疗队撤离前,贾佳亲手将小飞转运到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的重症医学科。

“当时,想到和小飞共同奋战的48个日日夜夜,没能等到他完全康复就要告别,没能兑现见证他康复的诺言,眼泪不由得在眼睛里打转。”贾佳动情地说。

他忘不了,道别时,小飞紧紧握着贾佳的手,眼中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撤离武汉那天,小飞的爱人特意赶到辽宁医疗队的驻地,向医护队员们深深地鞠躬致谢。

离开武汉后,贾佳仍然十分牵挂小飞的治疗和康复情况。5月7日,他在朋友圈发布一张小飞下床的照片,并在图片下配文——“我的小飞”。

5月24日,小飞治愈出院。

辽宁援鄂医生贾佳倾力守望的“最重患者”,迎来生命奇迹,走向新生。

(李铮、于也童)

【责任编辑:许聃】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