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社会 中国人的千年夙愿

由于COVID-19疫情影响,全球经贸形势不确定,2020年的中国《政府工作报告》并未设定全年经济增速的具体目标。尽管疫情突如其来,但中国会用切实努力,克服挑战,为实现人民愿望奋斗,也为世界作出更大贡献。

小康社会 中国人的千年夙愿

来源:中国网 2020-06-03 15:47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由于COVID-19疫情影响,全球经贸形势不确定,2020年的中国《政府工作报告》并未设定全年经济增速的具体目标。虽然如此,《报告》仍重视民生,提出了“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努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脱贫”和“小康”,仍是今年中国的“关键词”。

西周时期的《诗经》中,便有“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的诗句。彼时人们劳作辛苦,盼望安定的生活;时至今日,中国人民生活早已得到极大改善,但“小康”依然代表着人们的夙愿。

从1979年到2020年,从“小康”到“全面小康”,其内涵和意义在不断丰富和发展。全面小康不只是经济目标,还包括了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多个维度。在此目标下,中国人民在不断奋斗。2019年,中国人均GDP突破一万美元,医疗、教育、生态等各项指标也在不断优化。

除了多重维度,“全面”还意味着“惠及所有中国人”。因此,贫困问题既是真正让小康惠及人人的制约,也是其关键所在。为此,中国政府做出了种种探索和努力。

中国扶贫,宗旨是精准。通过分析地区特点和致贫原因,中国因地制宜发展种植、文化等产业,加之教育、培训,从根源上助人脱贫。例如,延安利用气候优势种植苹果,已经形成了品牌。到2019年底,中国贫困人口数为551万。而1978年,中国贫困人口达2.5亿。中国扶贫成就也为世界做出了贡献,“精准扶贫”也已经写入第73届联合国大会决议。坚定决心结合科学方法,相信中国能如期消除绝对贫困,让更多人实现小康。

小康生活是中国人民自古的夙愿。尽管疫情突如其来,但中国会用切实努力,克服挑战,为实现人民愿望奋斗,也为世界作出更大贡献。

【责任编辑:黄河流】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