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直达市县基层,跑好2万亿元“最后一公里”

6月1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山东考察期间,在青岛通过视频主持召开座谈会,研究部署做好新增财政资金直接惠企利民工作。跑好2万亿资金精准直达基层的“最后一公里”,体现出特殊时期政府对于保民生、稳就业的高度重视。

【地评线】直达市县基层,跑好2万亿元“最后一公里”

来源:澎湃新闻 2020-06-03 21:11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6月1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山东考察期间,在青岛通过视频主持召开座谈会,研究部署做好新增财政资金直接惠企利民工作。

李克强说,疫情冲击更明显的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低收入人群和困难群众,涉及几亿人,新增财政资金主要用在他们身上。要建立特殊转移支付机制,省级不得截留,使市县基层尽快拿到资金,按确定范围,用于需要帮扶的困难企业和人员,以民生为要,努力做到应保尽保。

疫情冲击下,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是受影响最大、抗压能力最弱的群体。然而,它们对稳就业、保民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数据显示,全国80%的就业、70%左右的专利发明权、60%以上的GDP和50%以上的税收都是由小微企业贡献。可以说,中小微企业这类“经济毛细血管”畅通了,经济和民生的基本盘也就稳住了。

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今年将增加财政赤字、发行抗疫特别国债共2万亿元。这些资金都将优先惠及需要帮助的中小微企业和个人,实际就是要把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不管是政府工作报告,还是总理最新的要求,都强调“资金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 ”,这是最大限度保障资金下沉的精准性,避免“跑冒滴漏”和流向其他领域,让惠企利民的效应最大化。

跑好2万亿资金精准直达基层的“最后一公里”,体现出特殊时期政府对于保民生、稳就业的高度重视。一方面,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当前亟需要国家政策纾困,另一方面,正如李克强总理日前在烟台调研时所指出的,大家都好了,国家就更好。在激励个体和中小微企业的奋斗动力与活力方面,我们大有可为。

“地摊经济、小店经济是就业岗位的重要来源,是人间的烟火,和‘高大上’一样,是中国的生机”。让2万亿元“跑到位”,以精准帮扶助力中国经济的基层力量渡过难关,也通过更大力度的简政放权和制度创新,创造更公平、开放的营商环境。

如此一来,就能在最大程度上激活蕴藏在民间和市场中的“中国生机”。这方面的努力和创新,多多益善。

【责任编辑:黄河流】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