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评:让粮食生产更有“科技范”

与此同时,还必须认识到,科技创新仍是农业生产的短板,有些农业技术的推广还停留在“盆景”阶段,没有形成“风景”。这就需要加快培育科技创新企业,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项目的政策支持,让越来越多“科技范”为我国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注入更多活力。

新华网评:让粮食生产更有“科技范”

来源:新华网 2020-06-06 15:47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春争日,夏争时。”当前我国多地夏粮成熟,小麦进入收割季。然而在广袤的麦田里,“三夏”大忙时节却“只见农机不见人”,甚至一些种粮大户开着越野车、穿着皮鞋、脚不沾泥、手不碰水,颠覆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民形象。

如今,传统的“镐锄镰犁”正走向博物馆,智能化的“金戈铁马”登上主战场。机械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劳动强度大大降低,生产效率、效益却大幅提升,农民的“金扁担”越挑越稳、越挑越好,这背后是农业科技为粮食生产方式带来的巨大变革。

农民种粮更轻松,国家粮食安全也更有保障。近年来,高标准农田的建设,农业物联网的运用,智能灌溉、无人机植保、无人驾驶智能插秧机、北斗卫星导航大农机等硬核科技装备逐渐飞入寻常百姓家,进一步夯实稳产高产基础,极大解放劳动力,也提升了种粮户的幸福感。正如一位农民说,过去用小镰刀,1个多月才能收完,现在大马力收割机,几天就全部干完农活。

推进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近些年,一批新型职业农民以崭新的形象出现,改变了几千年中国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他们引领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主体快速成长,以新技术、新服务、新渠道带动小农户共享收益,加快农业经营方式向规模化、组织化、专业化转变,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从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到“靠天吃饭”的传统农业,再到提质增效的现代农业,农业科技大有潜力、大有可为。

与此同时,还必须认识到,科技创新仍是农业生产的短板,有些农业技术的推广还停留在“盆景”阶段,没有形成“风景”。特别是在一些偏远落后地区,以及丘陵、山地等地形复杂区域,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还相对较低。此外,还存在国产高端农机核心技术缺失、产品质量有待提高等问题。这就需要加快培育科技创新企业,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项目的政策支持,让越来越多“科技范”为我国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注入更多活力。

(王 建)

【责任编辑:黄河流】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