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跑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后一公里”

加大就业扶贫力度,加快脱贫攻坚项目开工复工进度,鼓励企业更多招用贫困地区特别是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人员,支持扶贫龙头企业、扶贫车间吸纳当地就业;加强城镇污水处理、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渤海综合治理、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水源地保护,推动实施一批长江、黄河生态环境保护重大工程;

如何跑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后一公里”

来源: 求是网
2020-06-10 13:42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了最后冲刺和收官阶段。2020年第11期《求是》杂志发表国家发展改革委的文章《迎难而上 补齐短板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弱项,重点要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继续聚焦“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对未摘帽贫困县和贫困村实施挂牌督战;

加大就业扶贫力度,加快脱贫攻坚项目开工复工进度,鼓励企业更多招用贫困地区特别是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人员,支持扶贫龙头企业、扶贫车间吸纳当地就业;

加大产业扶贫力度;

加快易地扶贫搬迁、农村饮水安全等脱贫攻坚“扫尾”工程开复工和建设;

建立促进贫困群众稳定脱贫和防止返贫的长效机制。

面对疫情的冲击,一些地区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采取各种方式推动扶贫企业复工复产,加大就业扶贫力度,促进贫困人口就地就近就业。图为2020年5月14日,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怒江新城城墙坝易地扶贫安置点棒球工厂的工人在制作棒球。新华社记者江文耀/摄

千方百计稳定就业

加大宏观政策对冲力度,财政、货币和投资等政策要聚力支持稳就业;

坚决把减税降费政策落到企业,支持企业稳定岗位,规范企业裁员行为;

持续加大对高校毕业生、农民工、贫困地区劳动力、退伍军人、残疾人、零就业家庭等重点群体和就业困难人员帮扶;

实施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培育行动,支持返乡入乡创业,促进多渠道灵活就业。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今年以来,一些地区和部门多方提供就业岗位,拓宽就业渠道,帮助大学生就业。2020年5月20日,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举行“2020年高校毕业生百日攻坚现场招聘会”首场招聘会,48家用人单位提供了1271个就业岗位。图为参加招聘会的高校毕业生在“人才E站服务区”查询岗位信息。 中新社发 丁根厚/摄

加快补齐公共卫生短板

适当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财政补助标准,加强公共卫生队伍建设和基层防控能力建设;

全面加强疾控中心能力建设,力争各省都有达到生物安全三级水平的实验室,构建以传染病专科医院和综合医院感染科和呼吸科等为骨干、其他医疗机构为预备队的动员机制,规划布局国家重大疫情救治基地;

加快疫苗、药物和快速检测技术研发,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

深入实施健康中国行动,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解决好重点地区环境污染突出问题

构建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长效机制,扩大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规模,加强柴油货车污染治理,加大铁路专用线建设力度,持续推进货运“公转铁”;

加强城镇污水处理、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渤海综合治理、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水源地保护,推动实施一批长江、黄河生态环境保护重大工程;

编制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专项建设规划,完善河长制湖长制,持续推动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推进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

发展绿色产业,发布绿色技术推广目录,支持园区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

全面推进垃圾分类,研究治理快递包装污染及商品过度包装,提高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实行垃圾分类,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关系节约使用资源,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图为2020年5月23日,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走进北京市东城区西花市南里东区,举办垃圾分类宣传活动,为社区居民讲解垃圾分类知识。新华社记者 彭子洋/摄

扎实做好民生兜底工作

加强乡镇寄宿制学校和县城学校建设,巩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办好特殊教育、继续教育,多渠道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扩大高校面向农村和贫困地区招生规模;

上调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扩大失业保险和低保保障范围,对因灾因病遭遇暂时困难的人员实施救助;

做好重点农产品、重点时段价格调控和稳产保供,落实好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牵涉到方方面面,但补短板是硬任务。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认真履行主体责任,各级领导干部要咬定目标、真抓实干,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不懈奋斗。”我们要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提下,迎难而上,锐意进取,加快补齐短板弱项,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详见:国家发展改革委的文章《迎难而上 补齐短板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策划制作:李民圣 张芯蕊

审核:吴强 王兆斌

监制:张西立

(李民圣 张芯蕊)

【责任编辑:许聃】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