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评:北斗“追”星,服务全球,造福人类!

为了实现这个愿望,中国人的梦想埋藏了数千年而依旧让人怦然心跳,中国科技人员孜孜以求数十年而仍旧创新不止。抬头仰望,万般璀璨,我们向那些为北斗呕心沥血的人们、那些为中国科技披荆斩棘的人们,再次鼓掌致敬。

人民网评:北斗“追”星,服务全球,造福人类!

来源: 人民网
2020-06-23 21:14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3,2,1,点火!”6月23日9时43分,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我国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最后一颗组网卫星发射升空。随着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也正式宣告发射成功。至此,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55颗卫星全部发射入网。

星河灿烂,北斗闪耀。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把北斗视为指路灯塔。有人说,古有北斗七星辨明方向,今有北斗卫星定位九州。如今,以北斗命名的中国自主研发导航系统,正在以硬核科技的实力把“光芒”洒向中国大地、馈赠世界人民。由55颗卫星构成的北斗导航系统,作为目前全球卫星数量最多、定位精度最高、定位速度最快的导航系统,肩负着新期待、新使命。

有人会问,发射北斗卫星与我何干?其实,北斗卫星发射升空,让北斗导航系统成为一个完整卫星网络,关乎每个人。或许当我们仰望星空时,察之不觉,但这样的生活场景——共享单车定位,实时位置共享,监测燃气泄漏,检查井盖排水,引导渔船驾驶,震中传递信息——因北斗而让人们更安全、更放心、更有保障。北斗,往大了说关乎一个国家的“信息命脉”,往小了说关系每个人的生活美好。

为了国之安全、民之安心,北斗从无到有、从有到强,一路走来历经坎坷。人们看到了每一次卫星升空时的激动、喜悦,殊不知,这背后有太多的辛酸与挑战。在北斗二号研制初期,本打算从国外引进核心器部件“原子钟”,由于国外技术封锁,这成了制约发展的最大瓶颈。怎么办?要想成功,唯有自力更生。经过努力,中国科研人员不仅攻克了“原子钟”这一难题,而且进一步提升了精度,走在前列。数十年、几代人,为了实现“北斗梦”,攻克了无数艰难险阻,实现了一个又一个技术超越。应该说,苍茫宇宙就在头顶,只要有梦想、敢翱翔、善创造,就能在星空中织就一张不会迷失的“路网”。

这张网是中国人缔结的,却是归于全世界、全人类的。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世界上已有半数以上国家用上了北斗系统。可以预想,随着最后一颗卫星升空,北斗的全球系统建成后,无论在世界哪个角落,只要有需要,北斗就能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正如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总设计师杨长风所说,中国的北斗服务全球,造福人类,这是我们的一个期望。为了实现这个愿望,中国人的梦想埋藏了数千年而依旧让人怦然心跳,中国科技人员孜孜以求数十年而仍旧创新不止。

看北斗,是看大国重器,更是看中国不平凡的科技之路。很长一段时间,在不少科技领域,中国处于跟跑甚至落后位置,处处被卡脖子、时时要看脸色。一个拥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国家,才能傲立全球。“两弹一星”,“蛟龙”入海,“神舟”飞天,“嫦娥”奔月,“天眼”探空,“墨子”传信……中国科技在全方位突破,中国创新在奋力赶超。就像前不久珠峰测高,北斗高精度定位设备登上地球之巅,我们要攀登的何止是自然的高峰,更是科技的高峰!

“北斗系统已成为中国实施改革开放40年来取得的重要成就之一。”预计2035年前,中国将建设更加泛在、更加融合、更加智能的综合时空体系,更好服务全球、造福人类。抬头仰望,万般璀璨,我们向那些为北斗呕心沥血的人们、那些为中国科技披荆斩棘的人们,再次鼓掌致敬。

北斗无止境,创新无止境,梦想无止境。

(仲田)

【责任编辑:许聃】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