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扶贫在行动:陕西篇】陕西渭南:巧娘草编合作社用传统技艺“编织”脱贫“幸福路”

图为巧娘草编合作社内“巧娘”们正在工作。“创业初期比较艰难,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学习草编技艺,都是家里贴钱办培训班。”陕西省非遗保护中心原副主任修建桥说,通过手工技艺的深加工,让草编工艺品实现了脱贫致富的目的。

【文化扶贫在行动:陕西篇】陕西渭南:巧娘草编合作社用传统技艺“编织”脱贫“幸福路”

来源:中新网 2020-10-27 10:21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文化扶贫在行动:陕西篇】陕西渭南:巧娘草编合作社用传统技艺“编织”脱贫“幸福路”

  图为巧娘草编合作社内“巧娘”们正在工作。 梅镱泷 摄

中新网陕西渭南10月27日电 (记者 梅镱泷)在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巧娘草编合作社内,十多位“巧娘”正熟练地编织着隔热垫、花篮、收纳框等草编工艺品。“她们来自周边社区,其中有留守妇女、残疾人、贫困户等,在这里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巧娘草编合作社理事长陈春苗向中新网记者表示。

图为孙娥花展示草编工艺品。 梅镱泷 摄

图为孙娥花展示草编工艺品。 梅镱泷 摄

据了解,陈春苗还有另一重身份,便是临渭草编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她于2017年成立了巧娘草编合作社,是集草编非遗文化传承、设计、培训、加工及销售等为一体的民营企业。合作社以草编产业带动周边贫困户脱贫致富,并定期上门进户开展义务技能培训,使其能掌握一门增加收入的技能,同时产品订单也向贫困户倾斜,对贫困户实行收购价高出市场10%,并签订长期收购合同。

“创业初期比较艰难,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学习草编技艺,都是家里贴钱办培训班。”陈春苗说,草编技艺是跟着家中老人学来的,这份技艺不能丢。同时分享这份技艺,也是为了让留守妇女、贫困户增加收入,能够幸福生活,这样社会更加和谐,所以一切付出都值得。

今年59岁的“巧娘”孙娥花家中有6口人,儿子跟儿媳在外打工,自己与丈夫在家中带两个孙子,为了减轻负担,她选择来到了合作社工作。“这里上班离家很近,能照顾孙子,非常方便。”孙娥花说,一个月收入一千多元,虽然不多,但是能学到草编技艺,挣得钱也够两个孙子每月开销,已经很满足。

图为草编工艺品。 梅镱泷 摄

图为草编工艺品。 梅镱泷 摄

据介绍,巧娘草编合作社在非遗产业项目助力脱贫中同样发挥了极大作用,自提出“以非遗传承带动技能扶贫”工作模式以来,合作社新增贫困创业人员80余人,辐射带动周边民众500多户,其中贫困户300多户,带动相关产业扶贫400余人。

“草编是农耕文化的产物之一,也是当地非常有特色的民间手工艺品,是长期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妇女一辈子离不开的一种手艺活。”陕西省非遗保护中心原副主任修建桥说,通过手工技艺的深加工,让草编工艺品实现了脱贫致富的目的。

“现在采取‘政府牵头、企业承办、贫困户参与、保底分红’的方式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陈春苗说,针对有技术缺资金的贫困户,可技术入股分红,灵活机动让贫困户无现金入股享受分红,增加收益。

据悉,巧娘草编合作社在带动贫困民众脱贫致富的同时,吸引了更多文化技术工人和农民企业家返乡创业,形成了渭南市临渭区域品牌、扩大了草编产业,实现了以非遗技艺增收致富,达到了经济利益和文化发展双丰收。

(梅镱泷)

【责任编辑:吕佳珊】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