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图片观看视频
一个曾经任人宰割、备受欺凌的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注定风云际会,何惧惊涛拍岸。
拼搏,新时代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
高山耸峙,风卷红旗过大关。
这是2020年7月23日拍摄的吉林省梨树县国家百万亩绿色食品原料(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核心示范区。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一)开“顶风船”
时间的指针指向21世纪的第三个十年,中华民族迈向伟大复兴的关键一程。
2020年1月19日,农历腊月廿五。彩云之南,风和日丽、喜气洋洋。
此时的中国,正铆足了劲,决心再用一年时间彻底打赢脱贫攻坚战。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告诫全党务必增强风险意识,不忘居安思危。
尽管如此,猝不及防的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冲击仍始料未及,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不确定性陡然增加。
既定节奏打破:国内生产总值一季度同比下降6.8%,出现有季度统计数据以来首次负增长;
矛盾复杂交织:疫情未息又遇严重汛情,公共卫生、经济结构、自主创新等方面的短板亟待补上。
在云南考察时就作出抗击疫情重要指示;以巨大政治勇气拍板武汉“封城”;大年初一紧急召集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一次次重要指示、数不清的热线电话;在关键时刻亲赴北京、武汉等地指挥抗疫……
2020年2月下旬,抗击疫情的战斗如火如荼。与此同时,一场覆盖全国17万县团级以上干部的电视电话会议,打响了另一场战役。
早春时节,之江大地万物复苏。
“大家辛苦了!”面对干劲十足的工人们,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现在就是要在继续坚持疫情防控的前提下积极开展复工复产,既要保证生产任务,还要保证身体健康。”
习近平总书记进工厂、下农村、访社区、看市场,来到广大干部群众中间,一次次重要讲话拨云见日、坚定信心:“不要被问题和困难吓倒”“危和机总是同生并存的,克服了危即是机”!
步入田间,察看庄稼长势,习近平总书记说:“今年夏粮丰收大局已定,关键就看秋粮了。今年灾害不少,我很关心东北这里的农作物长势。”
风雨来袭,稳字当头。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出“六保”任务,并将其作为做好“六稳”工作的着力点。
世界阴云密布,中国雨过天晴——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权威机构发布报告,投下看好中国发展前景的“信任票”。外媒感叹:“中国正以惊人的速度回到接近正常状态。”
“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即将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交出了一份人民满意、世界瞩目、可以载入史册的答卷。
有习近平同志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领航掌舵,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有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顽强奋斗,我们就一定能够战胜前进道路上出现的各种艰难险阻,一定能够在新时代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有力地推向前进。
(二)啃“硬骨头”
这是一个令人激动的好消息:2020年11月23日,随着贵州省剩余9个县脱贫出列,中国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
这不禁让吴昌永回想起年初那场“史上最大规模”的座谈会。
“今年满打满算还有不到10个月的时间,按日子算就是300天,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本来就有许多硬骨头要啃,疫情又增加了难度,必须尽早再动员、再部署。”
彼时,疫情防控正处在胶着对垒阶段,贫困地区劳动力外出务工受阻,扶贫产品销售困难,一些项目被迫停工……
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
上下同欲者胜!以上率下者强!
春雨初霁,陕西平利县,女娲凤凰茶业现代示范园区里,习近平总书记脚踩泥泞,沿着茶园小道向正在工作的茶农们走来。在总书记身旁的,是陕西省委书记、安康市委书记、平利县委书记、蒋家坪村党支部书记。
越是吃劲,越要响鼓重锤:在疫情灾情叠加的决战决胜之年,为确保全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如期脱贫,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对52个未摘帽贫困县和1113个贫困村实施挂牌督战,较真碰硬“督”,凝心聚力“战”。
2020年4月20日傍晚,秦岭深处,柞水县小岭镇金米村的木耳展销中心迎来了一位“特殊带货员”。
当晚,柞水木耳就火了!
产业扶贫是啃下脱贫攻坚硬骨头的重要举措。
这场没有硝烟的大决战,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放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以最大的决心、倾注最多的精力,既挂帅又出征。
两年前,年过六旬的村民谭登周外出务工受了重伤,卧床4个多月,靠医保等兜底政策渡过难关。
习近平总书记紧紧握着老谭的手:“党的政策对老百姓好,才是真正的好。”
“我们这一代人有这样一个情结,一定要把我们的老百姓特别是我们的农民扶一把,社会主义道路上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全面小康,大家一起走这条路。”2020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谈及往事,情真意切。
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消除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
……
2020年金秋,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郑重宣示引人瞩目。
“‘十三五’规划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的规划。”“现在,这个时跨本世纪头20年的奋斗历程到了需要一鼓作气向终点线冲刺的历史时刻。”5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发出动员令。
起手定大势——在深化改革开放中释放发展新活力。
时隔8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这里,向邓小平同志铜像敬献花篮,宣示“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的决心。
在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海南自由贸易港扬帆起航!支持浦东新区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
“十三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后冲刺的5年,也是全面深化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的5年。
下好先手棋——以新发展理念厚植发展新优势。
2020年5月12日,正在山西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实地调研企业转型发展。
在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阶段,“创新”成为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高频词。
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
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5年来,新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初冬的江苏南通五山地区滨江片区,江涛拍岸、苇荡摇曳,岸绿山青、鸟语花香。
“过去脏乱差的地方变成现在公园的绿化带,说明我们只要下决心,就一定能落实好长江经济带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要求。”望着夕阳下的粼粼江水,习近平总书记高兴地说。
2016年,上游重庆,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勾画“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绿色发展格局;
2020年,下游南京,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赋予长江经济带一系列新使命……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色在“小康”,难点在“全面”。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绘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蓝图,推进优化国土空间布局,联通东中西,协调南北方,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动力引擎加快转动,使中国高质量发展的空间不断拓宽。
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引法治中国建设不断开辟新境界;形成新时代党的治疆、治藏方略,夯实富民兴边之基;制定实施香港国安法,以法治之威根本扭转乱局;推动军队组织架构和力量体系革命性重塑,全面提升部队实战能力……一系列事关全局的关键之举,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坚强保障。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际,一盘更大的棋局正在序盘。
一边战疫情,一边谋发展,这是多重挑战下一个大国从容不迫的气度,展现出一位大国领袖的远见卓识和领导才能。
2020年8月21日,中国抗疫医疗专家组成员在南苏丹首都朱巴的一处新冠肺炎治疗机构留影。新华社发(中国驻南苏丹大使馆供图)
(四)扩“朋友圈”
“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时代之问横亘世人眼前。
历史的关键路口,习近平主席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深邃思考着在世界的动荡变革中,中国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方向和路径。
初冬时节,重庆市沙坪坝区团结村中心站,一排排蓝色集装箱整齐堆放,橙黄色的吊车忙碌着。
2016年6月,习近平主席在波兰出席统一品牌中欧班列首达欧洲(波兰)仪式。从那时起,中国内陆腹地借助“钢铁驼队”,从开放末梢加快走向开放前沿。
累计与138个国家、31个国际组织签署202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自贸试验区不断扩容,颁布实施外商投资法……高水平开放格局正在形成,为中国发展开辟新空间。
中国的“朋友圈”越来越大。
新冠肺炎疫情之下,习近平主席密集开展“云外交”:80多次同外国领导人及国际组织负责人会晤、通话,通过视频形式出席22场重要外交活动。
2020年11月15日,历经8年谈判,《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正式签署,全球最大自贸区正式起航。
对全球减贫贡献率超过70%、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在全球范围内率先控制住疫情并成为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无论是“常规考”还是“应急考”,中国交上的一份份高分答卷,令世界惊叹。
日历翻回到半年前的仲夏之夜。
早在3月,中国疫情防控的关键时刻,习近平主席向法国总统马克龙致慰问电时首次提出“打造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理念。
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全球人道主义行动背后,是中国最高领导人的全球视野和使命担当,是中国促进国际和平与发展事业的主动作为,也是中国坚定支持多边主义的扎实行动。
习近平主席提出一系列攸关人类发展和世界前途命运的重大倡议和主张,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指明方向。
面对逆风和回头浪,中国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作出的重要论断,穿越时空,昭示出中国发展进步的世界意义——
美国是“大流行”,日本是“3密(密闭、密集、密切接触)”,英国是“隔离”。而在中国,位列榜首的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有两个镜头深深印在人民心中——
安徽蒙洼蓄洪区,骄阳似火,习近平总书记走进田间,看望洪水退后正在抢种补种的乡亲。总书记顾不上擦拭脸颊上的汗水,连忙问道:“闹这么大的洪水,乡亲们的生活怎么样?”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百年奋斗,为了人民。
2020年9月8日,人民大会堂万众瞩目。最高规格的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隆重举行。
“保重身体!把身体养好。”合影时,习近平总书记叮嘱。
一个多月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主题展览开展。
“真是奇迹啊!他们是‘钢多气少’,我们是‘钢少气多’。”习近平总书记驻足良久,感慨万千,“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弥足珍贵,一定能够激励我们克服一切艰难险阻、战胜一切强大敌人。”
点赞蒙洼人发扬“王家坝精神”、勉励西安交大师生传承“西迁精神”、寄语科技工作者弘扬“探月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凝聚鼓舞中华民族砥砺奋进的精神力量,汇聚向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冲刺的不竭动力。
2020年初,持续7个多月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迎来验收时刻。
初心映照民心。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赴湖南沙洲村考察,专程看望了长征路上“半条被子”故事主人公徐解秀的孙子朱小红。
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不断筑就实现民族复兴的“同心圆”,向历史、向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正一步步化为现实。
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重温那段气壮山河的英雄岁月。
今天,中华民族又站在这样一个历史交汇点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已然开启。
2020年7月7日,中益乡华溪村驻村第一副书记罗风华(右)查看贫困户谭登周养殖的中华蜜蜂蜂蜜生产情况。新华社记者 刘潺 摄
2020年9月17日拍摄的深圳市南山区后海片区(无人机全景照片)。新华社记者 陈晔华 摄
这是2020年9月13日拍摄的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项目(第三批)集中开工仪式现场。新华社记者 杨冠宇 摄
2020年11月4日拍摄的上海陆家嘴光影秀。新华社记者 张豪夫 摄
太钢集团员工在操控超薄带状不锈钢的移动设备(2019年5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曹阳 摄
2020年6月19日,中欧班列(渝新欧)布达佩斯直达班列在重庆团结村站准备发车。新华社记者 唐奕 摄
这是第128届网上广交会的线下双循环贸易促进活动现场(2020年10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 邓华 摄
2020年9月8日,观众在服贸会综合展区参观。新华社记者 潘思危 摄
2020年11月6日,在进博会技术装备展区,人们在西门子展台观看人机协作的智能化单元生产线。新华社记者 李任滋 摄
2020年4月15日,工作人员在装运援助沙特阿拉伯的医疗物资。新华社记者 冯开华 摄
2020年5月10日,在埃及首都开罗,工作人员搬运中国政府援助的抗疫物资。新华社记者 邬惠我 摄
大型机械在武汉火神山医院建设工地施工(2020年1月24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主题展览上,杜文亮老人向抗美援朝英雄雕像敬礼(2020年10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任沁沁 摄
2020年12月17日凌晨,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采用半弹道跳跃方式再入返回,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安全着陆。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分享到)